• 31阅读
  • 0回复

问百人 通百事——记卫星管理区支部书记汪定昌深入群众的作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3-14
第4版()
专栏:

问百人 通百事
——记卫星管理区支部书记汪定昌深入群众的作风
四川日报记者 邓俊英 本报记者 王焕斗
支部书记汪定昌作事,十有八九都能顺顺当当地达到预期的结果。即使有考虑不周的,也常常能很快发觉,临到最后,依然有个:“妥妥贴贴”的好收场。久了,大家都说他是生就了的“百事通”。
“世界上哪有生就了的百事通?遇啥事就请教通啥事的人,不就懂了百事吗!”汪定昌经常这样说明通事知理和调查研究的关系。
汪定昌,是四川武胜县旧县公社卫星管理区党支部书记。这个只有二十七岁的年轻人,原来的确没有多少经验。可是,他当了几年支部书记,竟带领群众使一个缺粮的“穷村”一跃而为远近闻名的富村,他本人又成为武胜县和南充专区的一个模范支部书记,原因就在于在许许多多生疏和复杂的事物面前,吸取了群众的智慧和经验。
调查研究的“第一课”
卫星管理区东头,名叫长胜沟的山沟里有一口大塘,现已蓄满了一湾春水。汪定昌见了这个塘坝,触景生情地告诉我们,他在这里上了调查研究的第一课。
事情是这样的:他们在兴建这口山湾塘时,根据外地介绍的经验,先是在最窄的山口处修坝,一般说来是个省工省料的好经验。可是,他们修了两次坝基就垮了两次。
汪定昌觉得在最窄处修坝的经验虽然很好,但在推广时也需要因地制宜。他听说张恒新老头,解放前在这一带给地主作过几十年的庄稼活,便决定去作一次调查。当时,这个难得下床、出门的老头,已经是眼花耳聋、记忆力不强了。汪定昌焦急地左问右问,反把他问糊涂了,一时什么也没有得到。
汪定昌在归途上边走边想:“为什么不把自己的心事讲给张恒新老头听呢,既然请教人家,为什么又这样没有耐心呢?”他越想越觉得自己的态度不对。于是,他到家后把行李一捆,便背到张恒新的家里去了。夜里又跟张恒新睡在一起,向他讲出了自己的心愿……。老头子越听越兴奋,记忆力仿佛好转了,精神也振作起来了。最后坚持让汪定昌搀他来到修建坝基的地方。果然,老头子到场一看就发现了问题:“唉,这座塘坝不前不后,恰好修在暗泉上了。”
也真灵验,大家按照他的指点,将坝基外移了几尺,很快就修成了这座大坝。这样,汪定昌就在这里上了第一课:要作调查研究,就要诚恳和谦逊。
顺逆兼听
汪定昌在进行调查研究时,善于倾听各方面的意见,既诚恳地去找思想相近的人,又谦逊地去找看法不同的人,而且对不同的意见都认真地分析研究。第一小队将四百多块小田改成四块五十多亩的大田以后,有的人主张成片种植一两种作物,一来土壤相近,技术容易掌握;二来便于管理;三来便于领导安排农活……。这种考虑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汪定昌并没有草率从事,过去走过的弯路提醒他:顺说易信,逆言难进,顺逆都听,眼亮心明。
他跑到很多社员的家里去征求意见,有些人提出了相反的看法。他们认为,作物过分集中,不易保证因地种植。同时,收与种的时间一致,也会造成协作用工过多,给其它小队带来很多困难。这种意见使汪定昌意识到原来那种仅种一两种作物的意见没有通盘考虑全管理区的计划面积、因地种植、需工时间等一系列的问题。明确了这一点,他便到处请教,终于找到老贫农周德山,请他想出了两全其美的办法,四块五十亩的大田每块因地种植三四种粮食作物,河边地则种植不怕河水冲淹的甘蔗,同时,将部分“矮粒多”小麦品种改为“山农205”良种,错开收种时间;将部分种植中玉米的土地改成早玉米和晚玉米,既可提高复种指数,又能改变中玉米下种与棉花移栽同时需工的状况……。这样,避免了农活集中、协作用工过多,也保证贯彻了“四固定”的原则,调动了各小队超包产的积极性。
走好关键棋
汪定昌在调查研究中,占有大量材料以后,常常和他的十八个“参谋”一道分析,然后作出正确的结论。这十八个“参谋”中,有作业组长、食堂管理员、小队会计、饲养员、老农、工匠,也包括老年、中年、青年、妇女等等。但他们有一点相同:都是对集体事业忠心耿耿的党员、贫农和下中农。
这些“参谋”在群众中,或者因为整治穷山恶水表现得顽强无比,或者因为保护公共利益显示出大公无私,总之都是深受群众爱戴的人。他们享有“老军师”、“百事管”、“杨家将”等等多谋善断的美名,群众不论什么心事都肯告诉他们。这些参谋在汪定昌面前,直言直语、不通就辩,不管什么问题,总要“打破沙锅问到底”。汪定昌说得很对:“这些人的本质好,党的每一号召都像来自他们心里,说人论事没有半点私念,不请他们当参谋又去请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