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讨论 早稻育秧技术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3-14
第7版()
专栏:学术动态

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讨论
早稻育秧技术问题
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最近在武昌召开了“早稻育秧技术座谈会”,对早稻育秧中的一系列技术问题作了研究,特别是对于烂秧原因,开展了热烈的争论。大家认为,烂秧现象主要有烂秧(哑谷)、死芽(现青前死)、死苗(现青至三叶期间死)等三种。对于死芽原因,在适时播种的前提下,在综合因素的影响下,主导因素究竟是什么,到会代表各自持有不同的见解,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类:一类认为是低温;一类认为是缺氧。认为主导因素是低温的主要根据是:
一、从水稻系统发育上看:水稻原产于高温多湿地区,在水分多的地方,既可进行有氧呼吸,又可进行无氧呼吸,但没有具备适应低温的能力,遇低温容易致死。
二、从生理机能上看:在一定时间的低温下,原生质凝固后,不能恢复活动,但在一定时间缺氧条件下,原生质凝固却能恢复活动。低温对作物生长有后作用,如早春低温可影响水稻开花,而缺氧并无后作用。
三、从老农经验及现有育秧方法看:选择避风向阳的秧田,炕田、施用暖性肥料,设置防风障、屯水田,采用油纸育秧、早春日排夜灌,湿润秧田加复盖物,高温催芽浇冷水进行低温锻炼等,都是适应水稻喜温的生物学特性的生产措施。
四、从一些具体事实看:同一块田内,低洼有水地方烂秧严重,正是由于早春低洼有水地方温度低,加上淹水太久才发生烂秧现象。因为大田生产条件与用冰箱作实验的条件不同,幼芽在冰箱内保持摄氏零度,可以延续二天不死,摄氏三度可以延续十一天不死的情况,不能作为幼芽抗低温的论据。
“干根湿芽”是水分与温度的问题,因为当温度在摄氏十度以下时,根与芽均生长停滞,这说明主要矛盾不是氧的问题,而是温度问题。
认为死芽的主导因素是缺氧的主要根据是:
一、早籼生长的起点温度为摄氏十度到十二度,低于起点的温度并不是致死温度,例如在春分后至清明适时早播情况下,一般最低温度在摄氏二度到三度以上,不是致死温度,故在立针现青前,死芽主导因素是缺氧。
二、从系统发育和个体发育来看:水稻适于在高温多湿地方生长的本性,并非不可改变,很多喜温作物可以按照人们的意志定向培育。水稻虽原产于高温多湿地区,但由于长期适应昼夜、四季冷暖交替变化的结果,在不同生育阶段有其不同的抗寒力;在幼芽阶段可塑性大,抗逆性强,在一定低温下播种,不仅可以适应,而且还可以提高其生活力。
三、从生理上看,有以下论据:
幼芽通气组织未形成,主要靠根进行有氧呼吸,在淹水缺氧时,只长芽,不长根。
幼芽抗寒力强。根据湖南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南特号幼芽在摄氏四度到五度低温下,可经四天不死;湖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经高温催芽的南特号在摄氏二度下,经五天不死;又1956年3月12日播种胜利籼后,接着下雪结冰,在湿润状态下,仍经两天多未死。
在低于生长起点温度的影响下,如果时间太长,会引起幼芽生理机能的失调,如原生质胶体特性变坏,外渗作用的产生,酶系统活动的方向与强度正常比例的紊乱,呼吸作用加强,造成对氧气的特别需要,如果不能得到满足,就会加强无氧呼吸,大量消耗体内有机物质,并有引起酒精中毒的危险。如果在低温下灌深水过久,提高温度有限(一般只有摄氏一度),相反的还造成氧气不足。
四、从农民经验看:
农民在播种后,有采用“晒秧脚”、“露芽”等办法,即为了解决缺氧矛盾,生产实践上的“闷芽”、“呛死”现象,就是缺氧所造成的。
五、从几个具体事实看:
(1)在湿润秧田条件下,同一时期播种,死芽最多的常为经常淹水的低洼地方,即为氧气不足原因。那些认为早春秧田低洼处水温低于气温与水温变幅小规律相矛盾,只是在晴天短时期内水温低于气温,而在晚上或寒潮期内,水温常高于气温。
(2)湿润秧田作用不在于保温,主要是为了通气,保证幼芽迅速扎根。湿润秧田本质不在于是否复盖,而在于是否湿润,是否能统一水与氧的矛盾。水秧田也不是长期灌水,中间时灌时排,即为满足幼芽对氧气要求。所以在播种后扎根前,以无水层灌溉比较合适。
死芽的主导因素是缺氧这一论点,并不等于说播种期可以无限提早,作为水稻生长的温度条件,不仅要考虑幼芽期所需的温度,而且要考虑整个生长期内所需的温度。
关于早播能否早插、早熟增产问题,大多数同志均认为过早播种,秧苗生长慢,秧龄长,不能达到早插、早熟的增产目的;同时稗子多,又不利管理,容易烂秧。过迟播种,生长期不够,会造成减产。在一定条件下,适时早播,能够早插、早熟增产。
对确定早稻播种期的温度指标,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摄氏十度为早粳播种期;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摄氏11度为早籼播种期。适时播种必须正确反映气候特点、品种特性和人的作用,达到三者辩证的统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