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凝结在人民公社里的军民友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3-15
第4版()
专栏:新疆通讯

凝结在人民公社里的军民友谊
本报记者 谈风
滚滚的奎屯河水,穿过准噶尔盆地西部的哈萨克草原、滋润着乌苏县车排子一带肥沃的田地。河东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二十团农场,河西是东风公社车排子大队哈萨克农牧民的新村。在这里,哈萨克牧民们赞颂着:“解放军和我们的友谊,就像奎屯河水一样,流不尽,说不完。”
第一个互助组
十一年前,车排子地区是一片荒凉的灌木林,只有几座小木房散落在草丛里,野猪、黄羊成群地出没。冬天,少数哈萨克牧民来这里躲避风雪;春天,他们又离开这里进山去了。毛旦是一个穷苦牧民,他在这里冬来春去,已经三十年了。1949年底,解放军战士来到这里,挖了地窝子当住房,春天又铲平了树林,撒下种子。到了秋天,当毛旦和牧民们回来时,沿河两岸出现了大片高过马头的玉米、芝麻和棉花,战士们正在大车小车地运粮。毛旦就想:“解放军能种地,哈萨克牧民难道不能学会,改变穷困面貌吗?”1952年,他把自己的几十只羊寄放在山里,全家搬到靠近农场的平川上,组织起一个五户的互助组,开始整地。这时,二十团农场发觉了互助组的困难,便主动派来有经验的战士,并且携带九斗麦种和两个拢耧,帮助他们种地。不多天,就把七十亩地全部播完了。秋天,春麦和塔尔米(黑糜子)获得大丰收。接着,在农场的亲切帮助下,又成立了一个二十七户的农业社,毛旦被选为社主任。
新村
我们策马走进新村,十字街道两旁大队的办公室、供销社和仓库,特别引人注目。大队总支书记努尔拉告诉我们,新村的三百多间房屋,都是农场战士给盖的,街道是战士们平的,白杨是战士们栽的,连周围三千多亩农田,也是农场帮助开垦的。
1956年,毛旦领导的农业社,转为高级社,增加到二百十四户。这时,农场党委决定帮助牧民们建立新农村。7月下旬,一支由三百多名战士组成的建设队伍,开到了河西岸。他们砍倒了荆棘,一面开荒,一面建设新村。当时,战士们没有房子住,没有建筑材料,很困难。老战士给大家讲起了牧民热爱解放军的故事:部队刚进入草原时,不少牧民把骆驼借给战士,带着战士们穿林涉水,找地找水;1950年春播时,一个哈萨克族老太太听说农场因运输困难,没有麦种,她便把已经放到磨盘上的麦子倒下来,送给农场。战士们在这些动人事迹的鼓舞下,只用四个月的时间,新村落成了,一群群牧民赶着骆驼,搬进了新居。
送还奶牛
一天上午,突然有几头牛走进了农场的大门。顶大的一头牛背上,驮着一位哈萨克老汉,径直向场部办公室走去。农场党委书记杨新三热情地和老汉打招呼。老人跳下牛背,从怀里掏出一封信,递给杨书记说:“我儿子苏尔坦叫我来向你们道谢,如今牛也长大了,还生了三个小牛,我孙子也吃牛奶长大了,该还给你们了。”
这还是四年前的事。杨新三到毛旦农业社去慰问牧民时,发现牧民苏尔坦家里孩子多,只有一头老牛,孩子吃不上牛奶,便从农场仅有的几头奶牛中,挑选了一头刚生小牛的奶牛,借给苏尔坦。以后,这头母牛生了三头小牛,小牛棚改成了大牛圈。公社化后,苏尔坦对父亲说:“我们有了奶牛,孩子也长大了,生活越过越好,该把牛还回去了。”老人家同意了。于是,他们清早起来写了一封感谢信,把这几头牛喂得饱饱的,给农场送来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