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积肥红旗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3-16
第2版()
专栏:湖南通讯

积肥红旗户
本报记者
湖南双峰县朝阳公社合心大队宁金小队社员陈端庭一家,先后四次被大队和公社评为“积肥红旗户”。在这个红旗户家里,真是人人动手,个个积肥,肥料积得又多又好。
陈端庭是下中农成份,全家六口人:他今年五十二岁,担任食堂的种菜员;爱人李桂香替食堂喂养五头猪;大儿子陈新发是食堂的会计、共青团员;二儿子陈又发和三儿子陈星平都在读书;小女儿陈爱青今年才六岁。这一家大大小小都听党的话,积极工作,努力生产,并时刻注意积肥。去年一年内,除了为生产小队积肥外,还收集各种家肥、野粪共计九百一十二担,平均每人每月积制家肥十二担多,其中绝大部分是精肥和半精肥。
陈端庭从小就种田,对肥料一贯很重视,他经常说:“当兵的爱马骏,作田的爱好粪”,“积肥如积粮,人强土也强”。几年来,他在每次积肥运动中,不但积极为集体积肥献计献策,也不放松家庭积肥。
陈端庭不但重视积肥,他还有一股克服困难的干劲,有一套经验和办法。去年6月间,他私人的热水氹(音荡),由于挖肥时把土质挖松了,氹边裂缝漏水,他和大儿子找回了一些碎石头,重新砌上氹边。他家积肥的污水缸被小孩打破了,他们把破缸子补好,又在地上挖个洞,把缸子窖起来,再也撞不倒、打不破了。他家共有两个粪筐,一个钩耙,但是经常要动手积肥的有三个人,工具不够用,怎么办?因陋就简,节省开支,这是原则。他收集了一点废铁,在加工厂添制了一个钩耙;还利用一把破锅铲,安上一个长把柄,用来拾粪;又把用旧了的畚箕,用竹片子织起来,当粪筐用。
陈端庭积肥的主要经验是:“见肥就收,点肥不丢”。他捡野粪花的工夫并不多,可是一出去就收捡四、五十斤。他常说:“收野粪没得巧,大路不走山边窜,屋前屋后伴墙墈,天晴要上山,落雨塅(即平坦的地方)里担。”为了提高肥料的质量,他经常把地皮土、砖土、草皮、青叶、杂草制堆肥,一层层堆积起来,中间插上一个竹筒,堆外用稀泥密闭,经常把洗脸水、洗脚水从竹筒里灌进去,热天十多天可以腐熟,冬天也只要二十多天就能够使用,肥效很高。
在陈端庭的带动下,全家大小都养成了积肥的习惯。他的妻子李桂香私人喂了五只鸡、二只鸭,鸡鸭喂得好,肥料积得多。她还给食堂喂了五头猪,规定每月交二十二担猪粪,由于她勤垫栏,三天翻一次,半月出一次,平均每月能积肥三十担。她每月打扫一次墙壁,把垃圾、扬尘收集起来,搞好了卫生又积了肥。大儿子陈新发在集体积肥中是个先锋,在家庭积肥中也是生力军。有一次陈端庭的二儿子和三儿子在石山上发现一棵空心枯树,里边有鸟粪和白蚁泥,马上回家拿了工具,一次就积了九担精肥。
这一家不但收集家肥搞得好,而且对集体积肥也很积极。陈端庭是食堂的种菜员,菜园有两个常年粪氹,他经常积沤肥料,作种菜的专用肥,使食堂的蔬菜常年有吃、有卖。他很关心集体积肥。去年9月一个深夜里,忽然刮起大风,快要下雨,陈端庭想到小队在石山边刚烧好的火土灰将要被雨淋湿,他立即叫醒十二个社员,迅速把火土灰盖上,使这批肥料没有受到损失。
最近,这个小队不但表扬了陈端庭一家热爱集体、积极积肥的模范事迹,还补付他去年应得的肥料款二十四元,补记积肥劳动日十九个半,又奖给他一套粪耙、粪筐。他一家人积肥的积极性更高了,又买了三件积肥工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