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我是季米特洛夫格勒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3-16
第5版()
专栏:保加利亚通讯

“我是季米特洛夫格勒人”
谢文
“我是季米特洛夫格勒人!”这是我1960年底在保加利亚各地访问中最经常得到的回答。不论在工厂中还是在建设工地上,到处可以遇到“季米特洛夫格勒人”。
在“东马利查”火力发电厂的建筑工地上,我在锅炉安装工段问一位年轻的青年工作队长米捷夫是何处人士。
“我吗?我是季米特洛夫格勒人!”他又随即补充说:“不过,我并非生在季米特洛夫格勒,家也不在季米特洛夫格勒。”
“那你怎么能算是季米特洛夫格勒人呢?”我故意追问了一句。
“这!”这位年轻队长似乎有点不服气地说:“我在季米特洛夫格勒整整干了十年,从破土动工建设这座城市起,直到完全建成,我一天也没离开过它。整十年呀!难道还不能算一个季米特洛夫格勒人吗?”
这时他的一位同伴还加进来说:“这十年可不是平常的十年,而是他的青春中的青春——从十八岁到二十八岁!他把自己一生中最可贵的时期献给了建设季米特洛夫格勒的事业,当然应该承认他是季米特洛夫格勒人!”
12月1日,我怀着兴奋的心情来到了保加利亚这座崭新的社会主义工业城市——季米特洛夫格勒。
巍峨苍翠的巴尔干山东起黑海之滨,纵贯保加利亚中央向西伸去,把这个巴尔干半岛上的美丽国家天然地分成南北两部。在巴尔干山东端的南麓,距黑海百余公里的地带,一座完全工业化的社会主义城骄傲地矗立在平坦的原野上。市内高楼大街整整齐齐,城市四周烟筒高耸,白烟缭绕。保加利亚最大的河流——马利查河蜿蜒地绕城流过。这就是保加利亚人引为骄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产儿之一季米特洛夫格勒。这里有保加利亚最大的化学联合企业;有全国第二产煤中心;有占全国水泥产量32%的水泥厂,还有三个中型发电站。
“请你留心,看看这个城市里有多少老年人。”汽车刚进入市区时,陪我访问的巴曹夫同志就这样提醒我。于是,在两天的访问中,我就到处留心观察人们的年龄大小。说来有趣,不管在工厂、企业和机关,我从未碰到看来像四十岁以上的人。只有在食品商店里,偶尔可以看到年纪约在四十岁以上的妇女在购买食品。但她们都是老辈子的人。后来市人民委员会主席告诉我:这个城市居民的平均年龄只有二十九岁。十三年前从全国各地来的青年,在城市建成后,绝大部分都成了各工厂的工人、技术员和领导干部。
“在这个地球上恐怕不容易再找到这样的城市吧?”城市总建筑师米兰诺夫同志说:“我们这里还有个有趣的现象:有时在一整年中,只有人出生而没有人死去。”
市人民委员会主席指着总建筑师说:“请我们年轻的建筑师给客人谈谈吧!米兰诺夫是当年的青年建筑队的队长,后来去索非亚学习,现在是建筑专家了。这个城市是他们亲手建设的,他知道得比我多。”
“1947年前这里原是一片空旷的草地。为了纪念保加利亚人民伟大的革命领袖、国际工人运动的杰出活动家格·季米特洛夫同志,党和政府决定在这里建设这座城市。”米兰诺夫向我简略地叙述了城市的情况。他说,这座城市和它的各个工厂、煤矿等,完全是青年建设的。1947年初,第一批青年建设者开抵这里时,一个房间也没有,大家都住在帐棚里。人数最多时有五万五千青年建设者,他们来自全国约九百个城市和乡村。
季米特洛夫格勒现在有四万五千居民,其中绝大多数是工厂职工,也就是从头开始建设这座城市的人。党政机关和交通、商业等服务行业的职工只占很少数。这个城市实际上就是各工厂、煤矿职工的住宅区。离开工业企业也就没有了城市。这个城市全年的生产总值和索非亚全省的工农业总产值相等。
与建设季米特洛夫格勒的同时,还培育了大批的技术干部和技术工人,去支援全国各地的工业建设。
在化学联合企业的安装有六台巨大的空气压缩机的车间里,我会见了技术员季莫夫等四人,其余三人在自动操作仪表旁值班。这四个人都是1949年从农村来的十八岁的青年。工厂建成了,他们也就是工厂的主人,而且掌握了技术。这个车间的主任和工程师也都是当年建设工厂的建筑队长。
在水泥厂,各级行政和技术干部中也大都是当年建厂的积极分子。这里生产的各种大小口径的水泥管,可以代替任何钢制水管,而且寿命比钢管长。所用原料就只有水泥和石棉。总工程师乌尔干同志正准备动身到中国去。因为这里所需的石棉大都来自中国。
我又到了这里的年产二百万吨煤的保加利亚第二产煤中心。煤矿党委书记格里戈夫和副总经理科托捷夫等都是当年青年建筑队的英雄好汉。在市人民委员会和保共市委会的委员中,同样不乏城市建设时期的突出人物。
在我告别季米特洛夫格勒时,市报总编辑米特高同志说:“我们在继续派遣优秀干部支援全国的工业建设,你在保加利亚全国各地都可以遇到季米特洛夫格勒人。请代向他们致意!”
我在各地的确遇到许多“季米特洛夫格勒人”。但他们同“东马利查”发电厂工地上的米捷夫一样,既不出生在季米特洛夫格勒,家也不住在那里。
“我们都是季米特洛夫格勒人!”在斯达拉·沙戈拉市的巨大氮肥工厂的建筑工地上,金属结构安装队队长琴可夫和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车间的工程师和队长特连卡菲洛夫等,都是新近由季米特洛夫格勒派来的。在索非亚的东北郊附近的保加利亚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克里米科夫齐钢铁厂的建筑工地上,在这个厂附近的铁矿砂开采工地上,真个是“季米特洛夫格勒人”满天飞。建筑锅炉车间和提前一个月建成八十米高的烟筒的青年队队长米金和工程师赛里契基两人,也都是来自季米特洛夫格勒的。
所有这些并非生在季米特洛夫格勒的人(真正出生在季米特洛夫格勒的人最大也只有十二岁。因为这个城市是十三年前才破土兴建的)都自称“我是季米特洛夫格勒人”,正是因为他们把劳动看作无上的光荣;用自己的宝贵青春从头至尾参加了这座社会主义城市的建设,并以此自豪。他们在说出“我是季米特洛夫格勒人”这句话时的愉快的神情、响亮的音调和傲然的姿态,就可以说明这一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