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3-17
第8版()
专栏: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方席珍
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山门倒塌,一对石头雕的野兽也随着滚到河里去了。过了十几年,准备重修山门,需要把那一对石兽打捞起来,但是,河水迢长,到哪里去寻找呢?人们提出了四条不同的寻找线索。
一是在山门附近的那一段河水里寻找,二是到下游去找,这两条线索都是打捞的人们自己设想的,想到就做,但是都碰了钉子,没有找到。第三条线索是一位“讲学家”提出来的,他断定石兽沉陷在河沙底下,发表了一通令人乍听起来“服为确论”的道理。“讲学家”的“确论”还未付诸实施,有一位老河兵提出了第四条线索,他全盘否定了“讲学家”的“确论”,断言“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人们照着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远的地方把那一对石兽找到了。
为什么老河兵提出的线索是正确的,而其他三条线索是错误的呢?因为他完全洞察和掌握了石兽在河中的运动规律,也就是石兽、流水、河沙三者的性质,以及它们在运动中互相作用的微妙的客观过程,得出了“当求之于上流”的正确结论。其他三条线索都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带有很大的表面性和片面性,所以只会把人们导入迷津。
石兽沉落在什么地方,过了十几年,还是到什么地方去找,这是把复杂的问题设想得太简单了。对于石兽、流水、河沙三者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都没有考虑到。
到下游去找,流水这个因素是考虑到了,“以为顺流下矣”,但是没有考虑到石兽、河沙这两个因素。有些东西是可以“顺流下矣”的,像石兽这样的东西,又是“湮于沙上”,能不能“顺流下矣”,就没有具体分析。
鉴于打捞的人们一连碰了两个钉子,那位“讲学家”耍了点小聪明,分析了一下石兽与河沙的性质(石重沙轻,这是尽人皆知的),但是由于他并不真正了解石兽在河中的运动状态,而又急于显示自己的“能究物理”,在他看来,石兽沉落在“暴涨”的河水中,同沉落在死水潭里是一样的,这样,他就很神气地搬出了“湮于沙上,渐沉渐深”的错误结论。
那位老河兵,看来是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从这个“凡”字上便可看出。如果只是有实践经验,只是告诉人家要到上游去找,而说不出道理来,还是不能很快地说服人的。那位老河兵的可贵之处,是在实践中作了调查研究工作,具体地分析了石头、流水、河沙三者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系统地总结了自己的经验。人们听了他的一席话,就像自己亲身潜入水中观察了一样,感到真实、深刻,提不出任何疑点来。
我们今天读完这篇故事,关心的并不是那对石兽。我们钦佩老河兵的善于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善于作调查研究工作,善于掌握客观事物内在的运动规律;我们也同情那些打捞的人们,他们有着不怕困难、探索真理的顽强精神,两次碰了钉子,又去倾听各方面的意见,终于把石兽找到了;至于那位“讲学家”,我们必须严正地指出他那种“据理臆断”的对待问题的错误态度,和那种随便给人家扣帽子的坏作风。
那位“讲学家”对于打捞石兽这件事本来没有什么经验,也没有做过调查研究工作,只是简单地分析了一下“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就轻易地下断语。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可是他居然还批评人家“不能究物理”,批评人家颠狂,这种作风真是“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当时人们乍听了他的话“服为确论”,也可能有点被他的吓唬人的姿态吓住了。
不明究底,就大发议论,固然要失败;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也办不好事情。读一读《河中石兽》的故事,取老河兵之长,去“讲学家”之短,这对我们也许有所裨益吧!
附《河中石兽》原文
〔清〕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柹,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齧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齧,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求之地中,不更?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歟?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16姑妄听之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