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京西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3-18
第3版()
专栏:

京西见闻
张沛
从阜成门,乘上到门头沟的三十六路郊区公共汽车,将近六十里的柏油路,中间停二十几个站,一个多小时,也就到了京西煤矿。
“解放以前,这条路上最常见的是牛车、骆驼和尘土,那有这样舒服的公共汽车?去一趟门头沟可不容易呢!”同车的一个熟悉这条道路历史的同志,向我这样说。
在我们的国家里,你走到任何一个地方,假如你能对你周围的事物细心地观察一下,调查一下,比较一下,你都会发现,新时代已经超越旧时代多么远,处处都有它鲜明的标记。
没有完美无缺的先进单位
上午十时,京西矿务局的党委书记王秋芳同志和我们谈话。木城涧、房山、门头沟、大台、安家滩、王坪村、城子……,他一个矿一个矿地介绍情况,像十分熟悉自己领导的干部一样,他恰如其分地叙述、评价每一个矿的特点。然后,他和我们谈到2月份煤炭生产计划完成的情况。
这一天,是2月28日。昨天,27日,整个矿务局已经提前并且超额六千吨完成了2月份的计划。再加上今天呢?对于京西煤矿来说,一天,就意味着又是成万吨的煤炭。毫无疑问,2月份,京西煤矿继续走在先进煤矿的行列里。
几年来,京西煤矿的生产一直都是好的。它的总产量比三年前提高了几倍;它的劳动生产率(为原煤生产服务的全体人员每天工作八小时的平均劳动效率),也比1957年提高了将近一倍。它像一个模范战士一样,兢兢业业地,用不屈不挠的实际行动,保持着自己的先进荣誉。
在这样一个先进的煤矿里,还有没有什么不足之处需要改进的呢?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新闻工作者,是有意义的。
在我们的报道中,有时有这种情况:先进者就是十全十美。从报道中看不出还存在什么问题。可是客观实际却不是这样。
就拿京西煤矿来说吧。
王秋芳同志告诉我们:
在我们的七个生产矿中,有一个矿没有完成2月份的生产计划。
我们的维修力量还比较弱。例如城子矿在1957年有二十多个钉道工,现在生产提了一倍,还是二十几个钉道工,当然不够用了。如何使维修适应生产,还是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
我们矿灯的修理和管理、煤车落道影响生产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
可见,就是在京西煤矿这样长期先进的单位里,也还存在着薄弱环节,也还需要花很大的力量去解决这些问题。
做实际工作的同志,对于工作中的缺点、问题、薄弱环节是看得很清楚的,而我们有时却从旁边绕过去,似乎一个红旗单位,就再没有任何需要努力改进的地方了。这当然是不切合实际的。
反过来,在一个工作比较落后的单位里,那里还有没有可以进入我们报道的先进事物呢?当然是有的。那里有党的领导,那里有群众,那里就可能出现新鲜事物。问题在于我们去发现它,而不要因为这个单位一时落后就不理睬它。
没有完美无缺的先进单位。一般地说,也没有一点好的地方都没有的落后单位。有缺点的先进战士,只要它不断克服缺点,就有可能继续保持先进战士的荣誉。还没有成为先进战士的,只要努力发扬自己身上的积极因素,也有可能成为先进战士。
在对待先进和落后的问题上,也要避免片面性,要摒弃形而上学的观念。我们还要多多学习,多多地深入实际,了解情况,用辩证的思想去观察事物,去分析问题,去得出结论,去进行报道。我们应当在这方面好好努力。
重要的是具体解决问题
要办好一个几千人、几万人的现代化企业,使它的生产能稳步地不断上升,是很不简单的,要有许多条件,做许许多多工作。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好企业管理工作;要做好生产技术工作;要做好生活安排,等等。
工作做好做不好,从思想认识到工作方法,会有许多环节。但在日常生产中,做好做不好的一个关键,是不尚空谈,具体解决问题。
我们在京西煤矿也看到这一点。
我们常常说,生产的基层单位,是直接生产物质财富的地方,是人与自然面对面斗争的场所。拿煤矿来说,这样的地方就是掌子面。基层工作是很重要的。但我们也常常看到一些在生产斗争中有经验、有能力、有学识的同志,过多地调集到离基层较远的领导机构中去,而基层工作的领导却显得薄弱,甚至于影响了生产的发展。
企业的领导机构当然也需要一些在生产斗争中有经验、有能力、有学识的同志来办事。比如科室工作,就要有这样一批人,没有是不行的。但不能多到不合理,也不能因此而过多地削弱了基层领导。
许多大企业,也早已发觉这一点,有的已开始解决了,有的还没有具体解决。
京西煤矿最近开始具体解决这个问题,把三十多个矿一级、科一级、段一级的干部,派到一些大的掌子面上去,当支部书记、段长、大组长。我们去时,他们下去还没有几天,但已初初表现出成效了。安家滩矿的副矿长,下到这个矿的二段去当段长,矿党委副书记也兼任了一段的党总支书记。由于领导加强了,采煤工的效率,从每人八小时七—八吨提高到十三吨。当然不能说这全是新段长和新总支书记的功劳,但也不能说和基层领导加强了没有关系,而且应当说关系是比较大的。问题——矛盾,具体解决了,生产就会跟着起变化,这也是肯定的。
经济工作要越做越细致,甚至要细到具体入微。细和微主要指什么?是指细致地具体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比如煤矿的出勤率,是一个牵涉到许多方面的问题。对矿工进行充分的思想政治工作,这当然是提高出勤率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但如果不细致具体地克服影响出勤率的多种多样的因素,出勤率的提高,仍然是困难的。这里不谈奖励制度等比较大的问题,就从一些小问题来看吧,也是有影响的。
京西煤矿有一些矿的工人家属住的地方比较远,许多矿工都住在矿上的集体宿舍里。一到发工资的日子,这些同家属不住在一起的工人,有些就送工资回家去了,于是这时候出勤率就比平常低了。
这是一个多么具体的小问题啊,可是它却影响出勤率。
最近京西煤矿开始具体解决这个问题。办法是两条。一条是不集中在一个日子发工资,一个月内分若干次发,这样可以避免在同一个时间内,过多地影响出勤率。一条是组织专人替工人送工资回家(有些工人家属住的地方并不太远,例如木城涧的工人,住的地方是在门头沟)。这两条办法实行后,果然有效果,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具体解决了由于发工资而影响出勤率的问题,而且避免了由于在同一天发工资,使得矿区商店过分拥挤的现象。
但是这又产生了新的问题。由于在一个月中流水式地发工资,引起了财务计算上的一些困难。这个具体问题,又怎么解决呢?我们相信京西煤矿的同志是会找出解决办法的。
有些事情,从发现问题到具体解决问题,会有一个过程。以为发现了,就马上可以解决,也是不现实的。但是也不能老把问题停留在抽象的空谈阶段,而不用大力量去解决它。在生产活动中,问题是经常发生的,只有根据具体条件,采取切实的具体的措施,才能具体解决问题。否则矛盾是不会自动解决的。
奖励制度要越来越合理
一切工作都要坚持政治挂帅。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谁忘记了这一条,谁就不可能把工作做好。但是以为有了这一条,就可以漠视对工人的物质鼓励,就可以忽略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那是同样会做不好工作的。如果真是这样,那末他所进行的政治工作也一定是片面的,因为首先就没有按党的政策办事。党的政策一贯是主张政治挂帅和物质鼓励相结合的。
几年来,京西煤矿的生产所以能持续稳定上升,看起来,和他们从实际出发,逐步改进了工资制度和奖励制度也是有联系的。1958年实行计时工资后,他们紧接着就实行井下工人按标准工资加15%的工资制度。不久以后,又在城子矿试验计时加奖励的工资制度。去年发现单纯以完成作业计划为准的奖励制度,不完全切合煤矿自然条件变化大的实际,又改为以完成定额和完成计划相结合的奖励制度,并且把奖励条件扩大,除了完成任务外,还加上了安全、质量、出勤率、劳动纪律等条件,使其更能促进生产,还按条件规定了恰当的奖励等级和等级之间的合理差额,使其更符合于多劳多得的原则。不久以前,又实行了劳动卡片制度,把对定额完成情况的考查建立在更确切的基础上。
各个矿还根据具体情况不断改进奖励方法。例如城子矿从3月份起试行四包(任务、质量、安全、出勤)一奖制,使工人在月初就对生产胸中有数。这个办法实行后,到3月15日止,掘进效率从2月份的每天六十七点三米,提高到八十二点八六米。看起来,效果是好的。
但是还有没有问题呢?京西煤矿的同志告诉我们,还有。例如,比起采煤工来,掘进工得奖的机会就少一些;辅助工种填劳动卡片不大好计算,难于考查;班长没有工作量的定额,小组评奖只好评丙等,等等。
第二天上午,我们到离矿务局不远的城子矿来,目的是想找几个矿工谈谈工资和奖励制度问题。
大部分工人下井去了,没有上班的在休息。劳动工资科的同志,帮我们找到了两个上夜班的工人同志。
一个是采煤工魏廷有,兼职是放炮员。三十七岁,河北冀县人,原来在西郊采石场做工,以后来到煤矿上,有六年工龄。他是六级工,每天的工作定额,是打三十个眼,六十米进度。他告诉我们,上一个星期每天都超过了定额。他每月的工资加井下津贴是八十多元。去年12月他得了甲等甲级奖。他本人超过定额10%,全小组又完成了作业计划,奖金是十八元。由于他还实现了质量条件(含矸率),又加了三元,总共得奖金二十一元。今年1月,虽然超过定额,但没有完成作业计划,只得了乙等甲级奖,奖金是十五点五元。
另一个是掘进工康长水,原来是矿区附近三家店农业合作社的社员,1958年到矿上来。他也是六级工,每月有八十多元的收入。他告诉我们,他们现在的工作是岩石掘进,比较艰苦,加上风压不够,凿岩效率不高。已经连续两个月既没有完成计划也没有完成定额,因而也就没有得奖。
两个矿工,一个连续两个月都超过定额得了奖,一个连续两个月没有完成定额,没有得奖。参加我们和工人座谈的做劳动工资工作的史鸿祥和杨继贤同志说:这是个问题,现在正在研究,准备解决。
任何制度都不可能一下就做得十全十美。人的认识也不可能一下就把客观实际的规律看透。但是只要我们不满足已经达到的水平,只要我们不断地总结经验,并且采取措施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它,那末,就有可能使制度逐步完善起来,使它更充分地发挥促进生产的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