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连理木的启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3-19
第6版()
专栏:知识小品

连理木的启示
乐工
在自然界里,两棵树枝干相接,长在一起,称为“连理木”。清代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第七卷《木部纪事》中,有关于“连理木”的记载一百二十六条,并引用《晋书》上的一段解释,说:“连理木”是“异枝还合或两树共体”的现象。这实际上是因为相邻的树木,枝干斜生,受到风力的摇动,相互磨擦,如果正是早春,树液开始流动、新芽尚未萌发,正好蹭掉了树皮,露出粘滑的“形成层”部分,这部分的细胞有旺盛的分裂和生长能力。风停后,两树枝干密接的部分,却“相依为命”地连生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罕见的“连理木”。
古代的劳动人民观察了这种自然界的现象,受到连理木——天然嫁接的启示,却创造了人工嫁接。通过嫁接改变了植物的形态和品质。唐代郭橐驼所著的《种树书》谈到,“桃树接李枝则红而甘;梅树接桃则脆……”,又说:“谷树(即构树)上接桑,其叶肥大。”托名苏东坡所著的《物类相感志》一书记载:“桑上接杨梅则不酸……冬青树上接梅,则开洒墨梅花。”明代王象晋在《群芳谱》上记述:“牡丹椿树接者,高丈余,可于楼上玩赏,唐人所谓楼子牡丹也。”清代陈淏子所著的《花镜》一书中又详细阐述了“圃人接换之法”,说接木有身接、根接、皮接、枝接、压接和搭接六种;并且说木本植物嫁接的时期应在“树将发生时,或将黄落时……大约春分前,秋分后……”最相宜,这是很合乎科学道理的。关于草本植物嫁接的记载较木本为少,但如汉代《氾胜之书》、元代的《四时类要》和明代的《遵生八笺》各书中都介绍过生产大瓠(葫芦)的方法:大意是选大粒饱满的种子种下后,等苗长,选择肥好的几茎,缠在一起,愈合后,只留下一条最强壮的茎,掐去多余的茎,日后在这条留下的茎上就会结出大瓠来。这也是一种很有趣的嫁接方法。
解放后,植物嫁接在实验研究上以及在农业实践上的应用展开了新的一页,嫁接的范围也大大扩展了,除了一般人所熟知的木本植物种种嫁接方法外,草本植物的嫁接方法也是日新月异。如有些植物,人们不容易看到它的茎,像萝卜又怎样实行嫁接呢?我们知道,萝卜可食的部分是根部,把根的上部横切一块,在切面的中央割一个长方形的切口,然后把球茎甘蓝(就是苤蓝)的顶芽接上去,已经获得成功。这已经是根和茎的嫁接了。
像小麦、玉米又常用种子嫁接。陕西郿县农校把两个不同品种的小麦种子浸在温水里一两天,斜切下一个品种种子的胚(小麦粒一端的盾形突起部分),另一品种的种子则切掉胚的这部分,把这两部分密接在一起,形成了一粒新种子。他们用这种方法育成了一个茎秆粗壮、不易倒伏、耐肥力强的新品种——五十四号小麦。
瓜类的果实也能嫁接。在南瓜长到中等大小时,切下一片果肉,然后割下一片香瓜果实密接上去,用橡皮带子紧紧缚住,嫁接后的果实在颜色、味道和品质上都有改变。
为了更美好的生活,种种创造性的嫁接方法在群众中发展着,形形色色优异的品种不断出现。春回大地,充满了无限的生命力,多少植物又将在农业工作者的手中形成“人工连理”,它们将会像春天的繁花一样,孕育着一次又一次的丰收。
(附图片)
连理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