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川剧新人新演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3-20
第4版()
专栏:剧评

川剧新人新演技
凤子
好花人人欣赏,好戏人人爱看,欣赏演出时发现了好演员,犹如欣赏到好花,人人争相夸传。好演员犹之是好花,是经过领导、前辈们悉心栽培,加上自己的刻苦锻炼而获得开放出来的好花。同是一种花,百朵百个样。参观过名花展览会的人能告诉人看了多少不同品种的花,可就是同一品种的名花,就颜色、神态来说,朵朵都有它自己独特的风采。我国的戏曲舞台,就是一座盛开的大花园,建国十多年来,各剧种争香斗艳,爱看戏的观众真是目不暇给。这次看了重庆市川剧团的几个戏,感到他们在青年演员的培养方面有很大的成绩。在川剧演员的队伍中又出现了刘世玉、刘卯钊、刘又全、田淑群……他们有的只不过随团学习了六、七年,在前辈们的提携下都是独当一面的担任主要角色,而且能出色的完成任务,这是十分令人欣喜的。
这里我想谈谈刘卯钊和她创造的李亚仙这个人物,通过一个演员、一个剧目、一个角色,希望能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刘卯钊饰演了《荷珠配》中的荷珠,和《绣襦记》中的李亚仙。荷珠并不是主要角色,《荷珠配》主要是表现仆人赵旺的聪明才智。是丑角的戏。善扮生角的李文韵同志这次表现了他多方面的才能。《绣襦记》虽然是写李亚仙的刺目劝学,但基本人物显然是郑元和,袁玉坤在创造这个人物上发挥了他独到的演技。刘卯钊在这两出戏里很好的完成了不同的人物的创造任务,而且是成功地创造了妓女李亚仙的人物形象。
李亚仙在《绣襦记》中只有三场戏,第二次出场、第三次出场是一个高潮又一个高潮。刺目劝学这场戏,人物的思想感情是十分复杂的,演员掌握了角色的“爱之以诚”的核心,感情表达的既细腻而又有层次,经过一再耐心劝说而对方仍无动于中时才迫不得已出此下策,所以引针刺目的动作才能那样令人信服。如果演员一开始就意识到这最后的一个动作,前面的反复劝说就可能流于形式,就不可能展示出人物的复杂内心。恰恰相反,演员在掌握劝说的行动中是十分有信心的,信心的基础一是他们之间互信不渝的爱情,一是她对未来生活的向往,这其间也包含着她对那个时代对于一个妓女的身分的压力的反抗。她是妓女,可她是一个有志气的女人。谈到志气,不能脱离人物所生活的历史时代和具体环境。封建社会求功名是读书人的出路,李亚仙不愿因为自己的卑微出身影响了郑元和的前途,她既爱郑元和,那末除了希望他中试之外还能有别的理想么?她不满足于整日里卿卿我我的甜蜜的小日子,正是她对当时的礼教社会的一种有力的反抗行动。可惜郑元和偏偏沉湎在爱情中,偏偏不能理解李亚仙的这番苦心。他们虽是相爱而并不相知。为了求得这个知,李亚仙才苦心设计,刺绣伴读,一再劝说,而对方是顽石不化。她终于明白了自己的美貌是阻挠自己所爱的人上进的祸根,这时爱恨交织,恨也源于爱。恨郑元和辜负了自己的爱情,恨自己徒然生了一双曾是美慧而并不识人的眼睛。这一刺目不但感动了郑元和,也深深感动了观众。使观众从艺术形象的感染中理解了流传千年之久的可爱而又可敬的妓女李亚仙。
还目荣归一场演员的表演虽还称职,只是剧本在这里有匆匆收场之势,人物感情的起伏过程不够。李亚仙的毁容牺牲同郑元和的荣归,夫妻间原有的矛盾似应解决了,可是荣归带给李亚仙却是哀愁大于喜悦。新的情况造成的人物的自我矛盾大于郑元和赴试前夫妻之间的矛盾。郑元和不再是人们鄙视的沉湎于女色的浪荡子,而成为那个时代的官宦子弟和读书人的表率了。那末新的问题随之而生,天子门生能同妓女共偕白首么?状元府第能容得妓女出身的女人么?社会的压力,家庭的压力之外,还有一个更残酷的现实问题,爱情还能否持续的问题。所以人物这时候的感情是十分复杂,矛盾重重的。据说旧本原有几段唱词,描写人物的内心痛苦,可惜我们看的这次演出被删去了,整个戏在刺目以后未能形成比刺目更为动人的高潮,本来丰满的李亚仙的人物形象无形中被削弱了,这应是美中不足的。话虽如此,通过李亚仙这个人物,我们发现了刘卯钊这个青年演员,是可喜的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