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遇事调查研究 才能指挥得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3-21
第2版()
专栏:

  遇事调查研究 才能指挥得当
  中共安徽桐城县委书记处书记 胡雄飞
农村党的基层组织,怎样才能作到正确地指挥生产?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最近我们在石河公社双溪大队作了一番调查,与这个队的干部和社员一起总结了一些主要经验。
双溪大队地处桐城龙眠山区。这个1957年还需要国家供应粮食的地方,现在已经成为全公社粮食高产、五业跃进的标兵。这一成绩的取得,是与双溪大队党总支处处依靠群众,讲究调查研究,对当地的地理人情深知深解,因而调度有方、指挥得当分不开的。
双溪大队党总支学习并逐步掌握调查研究这个最基本的方法,是经过一个摸索和实践的过程的。1959年春季积肥造肥运动开始时,总支认为通过1958年大跃进的实践,积肥经验丰富了,用不着再深入发动群众调查肥源了,于是便照搬1958年的老口号,号召大家“苦干巧干一个月,每亩杂肥一千担”。可是运动开展后三天,却发现群众劲头不大,积肥进度很慢。大队总支的七个总支委员便分别深入到各小队,一方面发动群众提意见,一方面带着社员根据各队特点寻找肥源。总支书记胡期发到当时积肥劲头最差的乌石崖小队,邀请老农吴可荣等人深入座谈。吴可荣说:“我们山上有烂槎叶,有枯茅草,这些东西取回来烧灰粪、搞沤肥,比土杂肥强多了,为什么硬要杂肥一千担?”其他的老农也都认为,经过1958年大搞肥料,土杂肥的肥源已经不多了,应当靠山吃山、靠河吃河,各找门路,讲究实效。总支认为这些意见是正确的,便根据因地制宜精神,深入到各小队,带领社员找费力小、收效大的肥源,结果在春播前都备齐了肥料。党总支抓住这件事对干部进行了教育,使他们比较深刻地体会到不断进行系统的周密的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并且逐步地学会了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
眼睛向下 依靠老农
要做好调查研究,必须有眼睛向下,甘做小学生的决心。具体到领导农业生产来说,还应当着重依靠那些有丰富的生产经验、熟悉当地情况的劳动群众,特别是老农。老农对土地的脾气、气候的特点、工具以及耕畜都最熟悉,依靠他们,就能帮助领导干部查明情况,在领导生产上采取正确的措施。
对于老农的作用的正确理解,双溪大队党总支也是在实践中逐步体会到的。1959年早稻田间管理中期,乌石崖小队有七亩田的早稻,在评比时被认为是三类苗,要立即追肥提苗。但是,负责管理这片田的老农吴可清不同意这么做。他说这片田底肥很足,只因为是冷脚底子,加以山冲冷气重,底肥还没有来劲,如果再盲目追肥,一旦底肥、追肥一齐来劲,后期非倒伏不可。本来,这些意见有根有据,是合乎实际情况的。但小队长却认为是保守思想,没有采纳,还是给每亩田追了六、七担大粪。后来,果然不出吴可清所料,禾苗疯长,正当吐穗扬花时,又赶上一场大风,以致倒伏减产。从这以后,真心请老农当顾问,虚心向老农学习,便逐渐形成了风气。现在每个小队都聘请了二至三名老农当农事指导;大队党总支每半个月召开一次老农座谈会;吸收老农代表列席党总支召开的研究生产问题的会议;请老农定期传授生产知识,带徒弟,等等。他们通过上述既是依靠老农也是教育提高老农的办法,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生产知识,加深对当地地理人情的了解,解决了很多生产上的关键性问题。
亲自动手 坚持试验
为了实实在在地领导生产,双溪大队党总支非常强调试验。总支书记和总支委员以及许多党员,不仅种了高产试验田,而且种了技术试验田;不仅在推广每一项新的技术措施时坚持试验,而且在执行政策和推广新的领导方法时更强调试验。当生产上发生了一时难以作出决定的问题,或群众对某一项措施有分歧意见的时候,他们从不轻率地作决定,而是首先亲自动手作试验。例如,全大队有八十六亩缺乏水源的田不宜插晚稻,以往收下早稻后,都是种晚荞麦。但荞麦产量不高,如何提高这八十多亩田的晚秋产量?1959年春季,党总支发动群众献计献策。当他们从老农吴可钦处了解到他过去曾在立秋边利用南瓜地插秋山芋收获很好的时候,就对吴可钦的经验进行了反复的研究。但是南瓜地同现在要解决的这八十多亩田的土质不同,一是旱地,一是水田,究竟水田能不能插秋山芋,没有把握。他们决定先进行小面积试验,七个大队总支委员,每人种了一亩试验田。经过精心培植,结果每亩收获山芋近千斤,比种荞麦增收一倍。收获时,党总支组织社员来验收,群众亲眼看见种秋山芋是一个增产的好办法,1960年便在全大队顺利地推广开了。
根据双溪大队的体会,试验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为了使试验的结果更具有说服力,还必须树立对立面,以便从比较当中,找出更符合于实际情况的措施。1959年他们在水稻密植问题上的一次试验,便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1958年推行3×6寸密植获得增产以后,在群众中发生了不少争论:多数人认为3×6寸密植比较适当,但也有少数人认为3×6寸还是密了一点,主张插6×6寸见方;另外一些人则主张再提高密度。这些意见反映到党内,有人说前者是保守,有人说后者是盲动。总支书记胡期发说:“去年密度单一,大家对各种密度的利弊都缺乏经验,不能乱扣帽子。不妨早稻先来个各种密度的试验,摸摸底子,到晚稻时定夺。”于是一方面说服社员早稻还按3×6寸插,因为去年增了产是事实;一方面在一块二亩的早稻田里,划分四块,进行了2×5寸、3×5寸、3×6寸、6×6寸的四种试验。土质一样,肥料相同,管理上也一视同仁。结果,3×6寸亩产四百二十斤,而2×5寸、3×5寸都因过密不通风,禾秸细弱而倒伏,亩产只三百五十多斤;6×6寸则因过稀,棵头少,每亩只合三百二十斤。这样,群众从对比的试验中,更加认识到合理密植的好处。
分类排队 分类指导
农业生产的对象是大自然,而大自然是千变万化,异常复杂的,必须贯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如何贯彻这个原则?双溪大队在调查研究当中,采取了分类排队、分类指导的办法,非常有效。在种植计划方面,十分注意根据各种土质、水利、肥料等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地安排;在贯彻每一项具体措施时,也很强调分别情况,分别对待。去年冬季开始大搞副业生产时,不少小队的副业门路仅有砍草打柴、烧炭等少数几样;在劳动力安排上也没有很好地贯彻因人制宜的原则,因此进度缓慢。大队总支便分别到各个生产小队,对各项副业门路和劳力使用情况逐步进行了调查,根据各小队历史上经营的项目和当地特点,将全大队基本上划分为三个类型:一是离城关和城区较近的三个生产小队,境内无大山,劳力充足,靠近水库,副业生产主要是搞短途运输,并结合经营水库摆渡和捕鱼;二是三个山冲里的小队,荒山多,劳力足,社员有搞编织的习惯,就组织他们结合冬季开荒采集野生植物、烧炭和从事家庭编织生产;三是三个地处深山的小队,盛产药材、蓑衣草和竹叶,野兽野禽多,而且山林面积大,竹木柴草多,因此主要是搞采伐和制造小型农具以及采药材、编蓑衣、打猎等。通过这样分类排队之后,全大队很快增加了十六种副业门路,副业日产值比开始时增长一倍多,而占用的劳力却减少一半。
双溪大队党总支就是这样坚决地继承与发扬了党的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传统,使各项工作都做得扎扎实实。但是他们并不自满,现在他们正在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八届九中全会的决议,继续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力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争取今年农业生产有一个更好的收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