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上海经济学会举行1960年年会 讨论了经济学中的某些重大理论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3-21
第7版()
专栏:学术动态

  上海经济学会举行1960年年会
  讨论了经济学中的某些重大理论问题
前不久,上海经济学会举行了1960年的年会。这次年会进一步贯彻了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一些重大的经济理论问题,如“中国现代经济史分期”、“‘土’和‘洋’的关系”、“生产力性质”等九个专题,进行了二十一次学术讨论。
中国现代经济史分期的讨论引起广泛兴趣
关于中国近百年来经济史分期的讨论,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兴趣。这个问题,基本上可分三种意见:一种以吴杰为代表,他们主张重大的阶级斗争是分期的基本标志,1919年是现代经济史的起点。另一种以陈绍闻、郭庠林为代表,主张以新经济成分的出现为分期的标志,以1927年为起点。第三种以丁日初为代表,主张经济史的分期的标准应以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为根据,1949年是现代经济史的起点。在讨论中,旗帜鲜明,针锋相对,主要论战者,有年长的学者,也有青年。
探讨“土”和“洋”的关系问题
这次讨论,部门经济的问题,占有较大的比重。在关于工业中技术革命的群众运动的讨论中,曾就如何区分和理解“土洋并举”中“土”和“洋”的关系展开了争论。有些同志认为,“土”区别于“洋”之点,就是我国自力更生独创的、不同于外国已有的科学技术成就。另外一些人不同意以中外划分土洋的界限,但他们的论据各不相同:(一)“土”的概念应包括三方面:即土办法(简单的办法)、土原材料(就地取材)、土机器(简单的机器),土洋的关系包括低级和高级、简单和复杂的对比,也包括从土到洋、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二)“土”“洋”是相对的,很难固定地截然划分,此厂此地认为是土的,他厂他地也许认为是洋的。因此,所谓“土”,就是土生土长,依靠自力更生,就地取材搞出来的,特点是花钱少、收效快、简单易行。
(三)所谓“土”,按照通俗的语言,就是“装装拆拆、拆拆装装”,即很简单的意思。土洋之争,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讨论。
讨论财政的实质问题
关于财政的实质问题,也有不同意见的争论。一种意见认为,财政是国家利用货币全面安排国民经济,是一种货币关系,不单是分配关系。因为货币关系不仅是商品货币的交换,而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应该以这种人与人的关系来解释财政。把财政只看作是分配关系,就会忽视社会主义财政从生产出发的特点,导致脱离生产,这是不对的。另一种意见认为,财政是分配关系。理由是: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对企业、公社、居民的经济关系,国家利用货币形式对产品进行分配,货币收支的背后是实物分配,不是一般的商品货币关系。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若干理论问题
在全体会员大会上,副会长姚耐作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若干理论问题”的报告。他着重谈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不同意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力或既包括生产力也包括生产关系的说法。他认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们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
他说,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基本上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类型:一是最一般的经济规律,在一切社会经济形态中都起作用,如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二是在几个社会经济形态中都同时起作用的一般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三是在共产主义社会整个时期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国民经济高速度发展规律等。这些规律在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就开始发生作用,而随着社会主义社会向高级阶段过渡,作用愈来愈充分。至于社会主义社会有没有特有的经济规律,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他认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经济形态,即使有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只能有一个基本经济规律,只是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表现而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也就是共产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它的主要内容是:发展生产,满足需要。
此外,会议还对生产力的性质等问题作了讨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