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生产指挥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3-22
第3版()
专栏:

  生产指挥图
本报记者 王昭钺 张跃梁
在北京芦沟桥人民公社小屯大队曹家坆小队办公室的墙壁上,有一幅画得十分细致的生产指挥图,上面标着每块菜地全年的茬口安排。图上清楚地说明:今年比头年整整多安排了一茬菜,再过些天,抢播完春菜,全队就再没有一块等着栽菜的“春白地”了。
在这里,很难看出这个离城二十多里的新菜区,和靠近城区的老菜园有什么区别。小队长对我们说:公社成立前的一九五七年,全队六百亩地当中只有一百亩菜园子,现在正掉了个个,公社帮助他们安装了电动抽水机,新修了无数条渠道,把这块原来种大田的旱地变成了“清水遍地流、菜苗绿油油”的畦田了。可是,那时候谁也摸不清该怎么种,大家煞费苦心,到处打听,最后还是公社帮大队请来几位有经验的老菜农,才算心里有了底。为了自力更生种好菜,从那年起,这个小队就画了一张生产指挥图。全队只要谁出了点好主意,或是听到了点适合本队采用的新经验,经过社员讨论以后,就把它标在指挥图上。
指挥图上的茬口安排,一年比一年细致,内容也越来越充实。我们在办公室看到的这张一九六一年生产指挥图就是集中了大伙的智慧:去年高畦直播的大白菜,亩产净菜一万多斤;今年社员们提出后茬再多种点,指挥图上就清楚地标上了大家的意见;小队长到区里开会听老菜农说,夏季多种果菜可以少生虫子,增产把握大,回来与社员一商量,都说有道理,也记载到指挥图上;老社员芦凯前些天找队长提出不闲地的建议,也很快反映到指挥图上了。
小队长指着图对我们说:就是靠了积累群众的一点一滴的经验,才使得我们在四年时间里,菜的品种和单位面积产量,就接近了老菜区的水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