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深入调查研究 因地安排种植 孤石大队发动群众修订春播计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3-23
第2版()
专栏:

  深入调查研究 因地安排种植
  孤石大队发动群众修订春播计划
本报郑州22日电 河南省汝阳县王坪公社孤石大队,采取深入调查研究,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充分发扬民主,制订并落实了春播作物种植计划和“三包”方案。
孤石大队位于深山区,耕地中60%都分布在距村三里开外的山坡岭上。四个生产队自然条件虽大体相同,但是由于领导生产的方法不同,生产好坏悬殊。比如在去年同样干旱二百多天的情况下,南沟生产队超产了一万一千三百多斤粮食,而东沟生产队却赔产六千四百斤。论自然条件和劳力情况,东沟生产队还比南沟生产队强。为了深入总结这两个队的经验教训,大队党支书秦占标就亲自到这两队一面调查研究,总结对比,一面征求群众意见,看怎样安排今年种植计划好。经过调查,原来南沟与东沟产量悬殊的原因,主要是干部对生产的领导方法不同:一个走群众路线,倾听群众意见;一个不走群众路线,认为听了群众意见,就是当了群众的尾巴。南沟生产队在去年落实春播计划时,拿到社员中讨论,当时意见纷纷,有的提种这好,有的提种那好。到底种什么好?队委会就组织了四个有经验的老农和干部在一起,共同分析群众意见。这个小队在土质上有黄土板、黑绿土、黄沙土、沙土四种不同土质。原来小队计划把离村近的黑绿土种成玉米,因为玉米管理费工,地近可以方便些;把离庄远的地种杂粮,不远不近的地种红薯。老农常俊邦不同意这个计划,说:黄沙土厚薄均匀,土质也不太肥,种玉米最合适;要说管理复杂费工多,可以把羊流动圈建起来,省了送肥劳力。社员郭永生还向队里建议,把黄土板地种成豆类和杂粮,土质既适合,又照顾了社员需要,解决了牲口饲料。这些意见经过干部和老农反复研究,觉得很好,因此将原计划又作了修订。结果,庄稼长得很好,超产了一万多斤粮食。东沟生产队的领导方法则相反,干部不相信群众,计划没有交给社员讨论,就将种植面积安排下来了:将适宜于种玉米的洼石地种成了杂粮,光抓住离村近的黑绿土地,放松其它地的管理,结果赔产了六千四百多斤。通过这两个队的对比总结,找出了正确制订作物种植计划的依据,这就是:(1)符合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需要;(2)符合地区、土质、气候等特点;(3)从节省劳力、投工、时间等出发。
大队党支部在总结这两个队的经验教训后,于1月份就召开了有作业组长以上干部和有生产经验的老农、社员参加的会议,商量制订今年的春播计划。由于全大队洼石地、沙土地多,今年春播作物以红薯、玉米、谷子为主,适当种一些豆类作物;在夹花地上种芝麻;荒地上种一些芋头。这个初步计划订出后,大队党支部又把计划交到各生产队召开的社员代表会去讨论,充分听取社员意见。社员对大队计划基本上都同意,但是,根据实际情况又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见。社员丁法聚提出在荒地光种芋头有些浪费,为了多增产粮食,提高土地利用率,芋头和玉米可以套种;老农张甲兰也建议夹花地种芝麻可以套种江豆。大队党支部对这些意见都经过分析,分别采纳了正确的部分,修订春播计划。
在春播计划落实以后,大队党支部立即领导群众讨论落实了三包一奖计划。按照新的计划,今年种植面积扩大了,特别是主粮的播种,地块比往年远,大队算了一下账,仅施肥就少一千二百多个工。社员们认为这个困难好克服,全大队平均每人有一只羊,每户有一头牲口,肥料不成问题,只要推广南沟队建立流动圈的经验,把羊赶到地里去,就地积,就地施,送肥劳力就解决了。根据群众意见,对包产指标也作了一些修订。
这个比较切合实际的春播计划和“三包”方案落实以后,大大激发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社员们反映说:今年的生产计划,是人人心里有底,生产越干越有奔头。现在,全大队五百一十六亩春地,70%犁过两遍,并按每亩八车肥备足了底肥。三百五十亩麦田,也已全部春灌一遍,施足了返青肥。社员自己添置的小件农具就有九百多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