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调查是不是“数星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3-23
第4版()
专栏:陕西通讯

  调查是不是“数星星”?
  本报记者 宗武 志善 通明
3月6日,久旱逢甘雨的第三天。陕西省三原县云阳人民公社的预留棉田,已经耙耱的平平整整。返青的麦田,除了灌后泥墒大的外,也多半耙耱收墒。成群的社员,有的挑着担子,有的拉着架子车,有的吆喝着牲口,赶送粪肥。
公社党委书记张健同志告诉我们:“这场雨后,我们觉得要耙耱地,要给麦田施追肥,要犁地,要拔残留棉秆……这些农活都紧急。可是,跟社员们一商量,大都主张先调动全部人马耙耱保墒,因为趁墒耙耱出力小、进度快、又不跑墒。社员们的意见,点明了主攻方向。干部们在社员中一动员,一个高出勤、高工效、高质量的竞赛,就立即掀起了。我们原来顾虑的耕畜缺乏的困难,群众一动起来,就顺利地克服了。原定十来天的活路,三、四天就完成了。”云阳公社的这件事情说明:在繁多的农活中,向群众进行调查研究,就易于分清主次、抓住中心。领导决心来自群众,符合实际,正中群众心意,干部、群众一条心,一股劲,就行动快、办法多。这次耙耱保墒的事实,充分证明了调查研究是加快工作的一个法宝。自从去年秋天以来,这个公社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种种事实,也无不证明这一点。
事情似乎是很明白了,但是任何一项方针政策,一个方法,一个措施,哪怕再好不过,再明显不过,总会遇到重重障碍。我们在这个公社里,也接触到了一些完全不同的看法。有些基层干部说:“数清星星,天就亮了!”他们认为,项项农活紧急,三调查,两研究,就把事情耽误了。不把类似这些看法点明叫响,明白指出:“同志你错了!”调查研究之风,就很难大兴起来。最近云阳公社党委,组织干部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明辩是非,是作得既正确又适时的。
不向群众问路的人,常常要走弯路。两个不认识路径的人,往同一个目的地前进,面临三岔路口,一个怕耽误时间,自选一道行进,结果枉走路程,起脚早,落脚迟;一个问了路的人,由于目标明确,一往直前,倒可早达终点。在调查研究方面肯下功夫的人,看起来费些时间,实际上,由于集中了群众的智慧,鼓起了群众的干劲,比起不愿意调查研究,单纯追求表面上轰轰烈烈的人来说,工作总是既扎扎实实,又轰轰烈烈,少走弯路,不做“夹生饭”,进度快,质量好。不久前,云阳公社在给麦田灌水时,出现过两件相反的事:上仇生产队在社员中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对可灌麦田按照土质等不同情况,提出用水计划。如对苗小苗弱的,小水灌溉;对于土块大,土壤水分失散的,就先灌和适当增加水量;黑垆土块硬,不易保墒,就抓紧早灌、多灌;黄土性绵,容易收墒,就迟灌、少灌。结果,只十九天时间,就灌完了一千二百多亩麦田,进度快、质量高。而劳力、土地、灌溉条件都比上仇生产队好的火烧庙生产队,由于事前没和社员好好商量,盲目地仓促引水灌溉:该小水灌的大水灌,该早灌的迟灌,该迟灌的早灌。灌溉的时间,虽说比上仇生产队提前三、四天,而灌溉面积仅达上仇生产队的三分之二,而且质量差,还浪费了水。
认为调查研究是额外负担,会耽误工作的人,殊不知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摸索客观事物规律的过程,也是发动群众、集中群众智慧的过程。通过调查研究,摆情况、交流经验,从片面到全面、从思想分歧到统一,使参与调查研究的领导和群众,受到教育和启发,斗志就更加坚强。一件工作的快慢,追根究源,总决定于群众。不符合实际,没有正确的方针,就不可能动员群众。有哪一项工作,不需要这个过程呢?在小麦追施化肥的时间上,这个公社龙泉管理区的干部和社员的意见分歧是:多数人主张在拔节灌浆期追施,少数人主张在返青期追施。各持己见,争执不休。从去年到今年,大家的认识一直没有统一起来。3月初,管理区组织各生产队和部分小队的干部,在岳家、王家两个生产队,从当地具体的苗情出发,调查研究了这个问题。去年,岳家生产队冯家小队有二十亩三类麦,在返青期追施了化肥,比在拔节灌浆期追施同样多化肥的麦田,每亩增产三十多斤。今年,这里三类麦的苗情,和去年基本相同。通过这一调查研究,大家取得了一致意见。会后,干部向社员说明了这些事实,群众的思想也很快明确起来。这样,大家便积极行动,两三天内,就把两万多斤化肥都施入返青的麦田。
认为调查研究影响工作进度的人,还以为调查研究总是在事情就要动手时才去作,也以为调查研究总是许多人聚在一起,成天成天的开会等等。其实,农活是有规律性的,走前一步,就可想后一步。许多调查研究工作,都可以提前去作,不必等到事到临头才去进行。至于调查研究的形式,有些可以开会,好些并不一定需要开会,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和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时候,就是调查研究的好时刻。通过这一形式,往往容易了解到在会议上了解不到的情况和问题。只要养成调查研究的作风,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再说,调查研究不一定就是干部去找群众,有些恰恰是群众找上干部的门来。云阳公社自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以来,许许多多老农为了向干部提合理化建议,有的写信,有的捎话,有的找上门来面谈。一次下雨后,老农杨锡庆,便找到公社党委书记说:“这两天下了雨,要固定专人换炕土、墙土,赶紧给麦上一次追肥。如果再浇上一水,靠得住能多吃面。”看看这样的情景,难道还怕通过调查研究做不好工作吗?
关于调查研究的问题,云阳公社的干部和老农,同我们热情地交谈了好久。他们的看法是:调查研究对实际工作推动的快与慢的问题,实质上是要不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不要走群众路线,能不能完成党交给的工作任务的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