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在安全正点的道路上——记先进火车司机田维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3-24
第2版()
专栏:吉林通讯

  在安全正点的道路上
——记先进火车司机田维荣
本报记者 冯健 徐士杰
长春机务段五六○二号机车司机长田维荣,从1957年7月到现在,行车十七万多公里,经过两万五千多站,从来没误过一分钟,没出过一次事故。五六○二号机车上装饰着六个金色的大字:安全正点标兵。田维荣曾被邀请到许多地方去介绍经验。
曲折的历程
田维荣走上安全正点的道路,却有一段曲折的历程。
旧社会在铁路上跑车,人们常说:“车轱辘一转,事故不断”,“常在河边站,谁能不湿鞋”。这种论调曾经深深束缚着田维荣。他在1956年4月正式当司机以后,有一段时间一味追求超轴、省煤,忽视了安全、正点。他想:“只要能多拉,晚点几分钟不算啥。”一开车就接连出了几次晚点事故。
田维荣开的机车在吉林省四平到陶赖昭之间跑,接运从黑龙江南下的煤炭、木材列车,再把北上的空车送到黑龙江去。有一次,田维荣从陶赖昭车站开着一列煤炭、木材货车南行。因为这趟车超轴二百多吨,又碰上大风,刚上路二十二公里就拉不动了,在丁家园车站停下来,甩掉了五节煤车。丁家园是个小站,只有两股道,田维荣这一甩车,不仅自己晚了点,而且把线路也堵塞了,后来的三列货车一个个都晚了点。
这次出乘回来,党支部书记张惠卿找到田维荣,严肃地对他说:“铁路运输是一个联动机。任何单位,任何人,都不可光顾自己,不顾大体。老田哪,你自己甩几节车,把整个线路堵死,把运行图打乱了,国家受了损失。”先进司机李绍强也用自己的经历告诉田维荣,一个好司机就要先照顾大伙儿的正点运行。听了党支书和李绍强的话,田维荣想:“自己晚了点,又误了后边三列车,既打乱了运行秩序,说不定因为煤炭、木材、钢材、机器没有按时送到,还会耽误多少工厂、矿山、农村的生产!”心里感到很难过。
这时候,党总支和党支部对田维荣的教育也加强了。每次出乘前,党总支和党支部的书记,总要详细地问田维荣,机车的技术状况怎样,燃煤好不好,气候会有什么变化,伙伴们有没有问题?出乘回来,田维荣下车后头一件事,就是到党支部汇报运行情况。
从那以后,田维荣得出了一条结论:人听党的话,车就听人的话。党给了他克服困难的信心,给了他安全正点行车的办法。党教育他:要安全、正点,必须管车,管路,管天——摸透机车、线路、气候的“脾气”,去掌握它们,不要让它们制住。
管车 管路 管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田维荣爱拿打仗作比方,说军队有好武器才能打胜仗,乘务员要战胜风、雪、雨、雾,安全正点,就得把机车保养好。他们包乘组有严格的养护、维修制度,乘务员们平日有空就擦,有毛病就修,把机车收拾得干干净净,铜铁分明,手把不沾油腻,水箱见得人影。乘过这台机车的人,无不夸说跟坐轿子一般,走起来稳稳当当。
这台机车是国产“建设型”机车。这种机车运到长春后好一阵子,还有不少司机驾驭不住,抱怨这种车“起动慢,脾气多”。一天,党支部书记侯振山对田维荣说:“新车有新车的脾气。要摸清它的规律,保养好,才能驾驭住它,安全正点行车。”
田维荣一向爱钻爱学,听了侯振山同志这话,牢牢记在心里。他揣摩新机车的性能,虚心学习先进司机郑锡坤、李绍强、刘占奎的经验,经过不到一年的刻苦钻研,终于摸出了一套安全正点的操纵技术。开车以前,他们机班总是把水、汽、炉火准备得停停当当,保证正点开车;沿途利用自然标志,分段计时,保证正点运行;进入停车站时,下闸准,进站稳,保证正点停车。乘务员们为了防止起车时打空转,就用撒沙的办法,减少起车的阻力。为了防止加煤机出故障,就勤注油,勤拣燃煤中的夹石。为了防止热水泵冻坏,冬季提前作好防冻设备……。就这样,田维荣包乘组驾驶的这台建设型机车,作到了起动快,拉得多,跑得准。建设型机车,对于他们真是得心应手。
四平到陶赖昭,是全国铁路线六个困难区段之一。坡度大,弯道多。为了熟记线路,田维荣每次出乘,总是一遍又一遍地认真观察沿途一切自然标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还在自己的“司机手账”里记下来。没过多久,这一段穿越吉林全省的线路,无论上坡,下坡,凹地,平道,道口,桥梁,村舍,树木,坆堆,他都一一了如指掌。有一次,副司机、司炉和田维荣打赌,他们叫田维荣把眼睛闭起来,凭声音判断车速多少,车走到了哪里,打赌的条件是:“说错了,你请我们吃香瓜子;说对了,我们请你。”他们替田维荣看着信号,田维荣胸有成竹地闭起了眼睛。他倾听着机车烟囱有节奏的排气声响,倾听着车轮和道轨摩擦的声音。不多一会,就准确地判断出了行车速度和行车地段。副司机和司炉输了。从此以后,他们再也不提打赌的事了。
这一段线路冬天行车异常困难,经常会碰上大风,大雪,大雾。平时能拉三千多吨的机车,遇上六级风,拉两千多吨也觉得吃力。有时鹅毛大雪连下几个昼夜,像雪墙一样挡着机车前进的道路……。
安全正点行车,需要准确地了解天气的变化。田维荣已经养成了一种经常观察气候的习惯。他每天要听三遍收音机里的气象预报,睡觉时也叫爱人、孩子替他听着。出乘前,他常看邻居一家工厂烟囱里冒出的烟,据以判断风向、风力。接着,他就一边走,一边盘算着怎样安全正点地驶过沿线每一个弯道和风口……。
胆大心细
有一次,他驾驶着一趟挂有七十二个车皮的列车,从陶赖昭开往哈尔滨。这天白雾茫茫,强烈的车灯光柱连三十米的雾层也穿不透,线路上的红绿灯隐没在茫茫雾海里,行车遇到了困难。调度员想了个办法,沿途站站开放绿灯,让田维荣长驱直入。几个站都顺利地通过了。当到达接近哈尔滨的王岗车站时,调度员通知田维荣:“快跑!前方车站也给你准备好通过的信号了。”但是田维荣踌躇起来。他想:“根据过去行车的经验,接近哈尔滨,调车繁忙,往往不能直驶通过。今天雾中行车,难道就能通行吗?还是小心些好。”一边想,一边就下闸减速。大约半分钟光景,列车在站前停下来,田维荣急忙下车,跑到前面一看,果然是红灯!不准通行!就这样,田维荣在事故的边缘上又防止了一次事故。
正因为田维荣在摸透机车、线路、气候“脾气”的基础上,作到了胆大心细,他驾驶的机车征服了多少次狂风、骤雨、迷雾、暴雪,战胜了多少个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天,创造了安全正点运行三年多的出色成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