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管好用好农业机械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3-24
第7版()
专栏:

  管好用好农业机械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高翔
人民公社化以来,吉林省和全国各地一样,农业机械有了迅速的增加。在推广半机械化(新式畜力农具)“以犁为主”和机械化(拖拉机)“以耕为主”的使用方针下,全省机耕面积已达二十五万公顷,新式农具耕地一百二十多万公顷,机械化半机械化翻地已占到总耕地面积的30%左右。随着农业机械的日益增多和机耕面积的扩大,如何管好和用好现有机械,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效能,是当前的一个重大问题。根据吉林省各个试点公社的经验,要管好和用好现有农业机械,除应加强党的领导,做好人的工作以外,必须认真抓好以下几个基本环节。
一、抓紧保养检修,保证机车经常处于完好的技术状态。从各个县、社农业机械的使用情况来看,故障停车是机车不能充分发挥效能的重要原因。农业机械在运行中发生自然磨损和人为损坏以后,能不能及时检修,对机车出勤率影响很大。由于保养检修水平不同,往往同类型的机车,效能相差悬殊。1958年以来,怀德县黑林子公社的十八台尤特兹2型拖拉机,由于注意保养,有十三台达到三年不大修,一般都使用了四千小时以上(按规定,每台机车作业三千至三千五百小时即应大修),而机车的技术状态仍然良好。秦屯公社的二十三台同类型的拖拉机,则由于保养不良,有十六台提前进入大修。这就说明,一部农业机械只要保养得好,及时检修,就可以多用几年。
为了保证机车经常处于完好状态,减少故障停车,必须建立严格的检修保养制度,贯彻防重于治,养重于修,以养为主,养修并举的方针。片面地强调“忙抓使、闲抓修”,借口农忙带病出车,是不许可的违犯制度的行为。而目前为了切实地做好机车的保养检修工作,除了必须解决类似这种不重视保养检修的思想问题以外,还必须认真地解决修理设备和配件生产同拖拉机的迅速增长不相适应的矛盾。三年来,全省的拖拉机增长了八倍,而修理设备则增加不多,不能适应日益增加的机修任务的要求。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重点使用拖拉机的县、社,应该把现有的机械厂加以扩充改建,补充设备,争取在短期内建立起修配网。县、社机械工业应该以服务农业机械化为主,把修配当作光荣任务,坚决克服那种愿搞大宗产品制造,嫌农业机械修配麻烦、零星、产值低,而不愿担负修配任务的错误思想。国营商业部门应配合农业有关部门,根据拖拉机的分布情况,逐步建立起配件、油料供应网,保证物资供应。
二、大搞工具改革,用土洋并举的办法为农机具配套。拖拉机是农业机械化的核心。但是有了拖拉机,还只解决了动力问题;必须给拖拉机加上前后左右的其他机械,才能保证其效能的发挥。目前,迫切的问题是机引农具严重不足。1960年,吉林省农业生产使用的拖拉机,每台平均只有机引农具二点七件,而且分布不平衡,有的机车连犁也没有配齐,影响了部分机车效能的发挥。在目前条件下,解决这个问题的比较切实可行的方法,是依靠群众,实行土洋并举,用“洋头土尾”办法来为拖拉机配套。吉林省已有不少公社通过以新旧畜力农具连接起来作为机引农具,或在现有土洋农具的基础上创制铁木石相结合的土制机引农具,基本上解决了大部分农作项目机引农具的配套问题。用这种办法解决机引农具的最大优点是:用料较易解决,能把农村原有旧农具充分利用起来;技术不困难,可以就地改革和制造,而效率也还不低。如范家屯公社土制的铁木结构三角耙,只用零点三立米木材、二十公斤钢、六十公斤铁、造价三十元,可以代替全部钢铁结构的钉齿耙使用,工效基本相同。
三、合理调整地块,消除田间障碍物,为机械作业提供有利条件。耕作条件好坏,对充分发挥机车效能有很大关系。现在农村的土地布局,是在与旧式农具相适应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土地零星分散,槎口零乱,垅向不一,田间障碍物多,插花地多,道路桥梁狭窄。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和推行新式畜力农具,几年来虽然地块不断并大,但土地布局尚未基本改变。据大洼公社调查,同样类型的机车(东方红)一台,在德昌管理区零星地块(垅长二百米左右)上耕作,一个班次只能翻地四点二公顷,而在垅长一千米左右的土地上耕作,一个班次就能翻地八公顷,效率相差将近一倍。而且由于地块零星分散,造成机车空运行多,漏耕地头多,耗费油料多,不但不能充分发挥机车效能,还增加了生产成本,影响了耕作质量。因此,各个机械化程度高的公社都在努力调整地块,并在这方面创造了不少经验。他们的办法叫做“横垅通,顺垅连,串段调整”。这就是实行机车越道作业,中间如经过插花地,就通过协商,相互串换,把机车作业线尽量延伸。如大洼公社的联合管理区的三千多公顷耕地,原来分割为八百五十二块,采取以上方法,已合并为四百零七块,计划1961年再并成三百零九块。看来,把土地逐渐由小块并成大块,消除田间障碍物,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但是,也必须看到,这是一件十分复杂的工作,必须根据党的政策和农作技术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在现阶段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原则下,调整地块的工作,应以小队为单位进行。越过小队特别是越过基本核算单位进行插花地的调整,必须通过认真的协商,互相同意以后,才进行串换,并且要做到互不吃亏。如果经过协商,一时达不成协议,就不要勉强进行。但为发挥机车效能,可越垅越道作业,土地仍归原主所有,机耕费用则按面积分摊。
四、确定农业机械的经营方式,要适应公社三级所有制和有利生产。正确地解决农业机械的经营方式问题,即管理体制问题,必须符合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现行政策,有利于人民公社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才能有利于机械效能的充分发挥。用这些原则来衡量,可以看出,“社有社营”和“社有区营”是各有利弊的。拖拉机和其他大型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生产资料,实行社有社营,便于公社的统一领导和统一调度,也符合于壮大社有经济和人民公社管理形式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但是,在目前条件下,实行社有社营也有不利于调动区、队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以及责任制不明确等缺点。实行社有区营,虽然可以避免这些缺点,便于支部领导和群众监督,有利于责任制的建立,但又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根据各地经验,机车编队一般以三台至四台为一组,才便于配备干部、加强领导、机具配套、备品管理和调剂,建立责任制和组织竞赛等。目前,吉林省的拖拉机型号主要是东方红五十四型和铁牛四十型等中型机车,在“以耕为主”的条件下,按每标准台负担二千五百亩计算,三台东方红折七点二标准台,应负担耕地一万八千亩。这样,最少必须有一千二百公顷耕地以上的管理区,才能单独组织机耕队。如果考虑到目前机车少,必须实行三年轮翻一次,管理区的规模应当更大,需要有三千六百公顷耕地,才能单独组织机耕队。而目前吉林省的管理区,平均只有七百四十五公顷耕地,一千公顷以下的占绝大多数。这样,势必要以几个基本核算单位,共同固定一个机耕队。在一个机耕队为几个管理区服务的时候,实行“社有区营”是困难的,如果不顾条件地全面推行就会造成混乱,反而不利于机械效能的发挥。
根据以上情况,目前吉林省的农业机械一般应该实行社有社营,特别是没有管理机车经验和机车数量太少(五台以下的)的公社,必须这样办。不过现行的社有社营方法应作改进,要建立起分级核算、财务包干、定额管理、超额奖励等责任制度,以克服现行社有社营工作中的缺点。至于社有区营,有条件的管理区也可以积极试行,创造多方面的经验。但是不论采取哪种经营方式,都必须实行机车固定使用,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调动,以减少空运转,提高效能。
五、加强经营管理,是保证机械效能充分发挥,达到优质、高效、低耗、安全、增产的重要环节。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对拖拉机的配置使用进行统一规划,全面安排。“以农为主,以粮为主,以耕为主”,这是我们当前配置使用拖拉机的原则。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拖拉机的分配应该首先用于增产粮食上面,而且应该重点投放在地多人少,劳畜力不足,有荒可开,增产潜力大,商品量高,交通条件好的地区。这样,机械效能发挥得就快。同时,在目前拖拉机和油料暂时还不能充分满足实际需要的时候,为了最经济最合理地使用机器,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还必须将农业机械用到增产最显著的关键性作业项目中去。根据农作情况,深翻地是农活最集中、占用劳力和畜力最多,也是增产效果最大的项目。机器耕得深,耕作质量好。因此,机械化的第一步,应该实行“以耕为主”,迅速普及机耕化,以后再进一步解决多种作业和综合利用问题。
为了充分发挥机械效能,必须加强对机耕队和包车组的领导,实行灵活调度,开展双班作业和复式作业。包车组是基层作战单位。在农忙时必须按队按车逐日抓进度,抓班次,抓时间,抓质量。队长和包车组长要跟车到田,逐班查出勤,逐块安排农活。要根据人员、农活情况,实行双班制或三班制,歇人不歇车,换班、保养在田。复式作业的作用也很大。复式作业就是连翻带耙,带压,两道或几道工序一次完成。刘房子公社去年秋翻地有65.4%实行复式作业,等于增加五台拖拉机的作业量(全社共有拖拉机三十三台)。
农业机械的经营管理,要求做到既增产,又增收,扩大机械化的经济效益,作到成本低,耗油少,质量好,经营有利。这就必须严格实行经济核算制度,提倡勤俭办机械,节约人力、物力的消耗。机耕成本中,主要是油耗和修理费,两者占到70%左右,因此,节约物资消耗非常重要。对各种物资器材要精心保管,做到机车有库,油有桶,机具有棚,工具有箱,专人负责,避免任何损失浪费。必须实行定额管理,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凡是超额完成工作任务,质量又好,机车并未过分损耗的,就给以超额奖。同时还应把机务人员工作的好坏,同生产小队的“三包一奖”制度联系起来,如果机耕质量好,包产单位获得超产奖励时,驾驶员也应有份,以促使驾驶员精心保养机车和关心作业质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