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阅读
  • 0回复

治学如积薪,后来者居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3-26
第5版()
专栏:

  治学如积薪,后来者居上
  白寿彝
“后来居上”这句话,我们听得很熟了。这句话的出处是《史记·汲郑列传》。当年汲黯很不满意汉武帝任用大臣的办法,说过:“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汲黯的话有点发牢骚,但用在学术研究上,却能说明学术发展过程中的一条真理。无论一门学问有多末深或多末浅,一门学问有多末久或多末新,你想在这门学问上“后来居上”吗?总离不开这个“积”字。不注意一门学问的积累过程,不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却要想平地起高楼,这种作法总不能算是对头。人家已有了研究成果,你不加以利用,从已达到的水平上继续提高,却要从头作起或另起炉灶,岂不是有点走冤枉路?
治学要讲究个“积”字,荀子在著名的《劝学篇》里就已经说到了。他说得好:“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但汲黯的话却说得更好,学问的发展真像积薪一样,要在已达到的水平上,一步高似一步,一层高似一层。你在学术上要立雄心大志,不在于要平地起高楼,而在于能在别人已积的薪上再增加一些新的薪,能把这些薪积得高一些,同时也让别人好在你的成绩上更有所增加,把薪积得更高一些。汲黯虽说的是一句牢骚话,我看,却值得咱们玩味哩。当然,“积薪”也只是一个比方,治学决不会像积薪那样简单;在学问上提高一步,决不像添一块柴那样方便。这里面有一系列复杂的劳动。但要像积薪那样,从已达到的水平上继续前进,这总没有问题吧。
从咱们史学界来说,我觉得有两方面的工作必须作。一方面是关于基本文献的分析,这里面可以包含对经典文献、历史文献和历代论述的分析。又一方面是关于各个专题的不同成果的分析,这里面可以包含对有关史料上的分析、有关理论上的分析和有关逻辑上的分析,要肯定成绩,要指出错误,也要善于发现论证并不充分但是值得发展或讨论的合理的胚芽。作为一个史学工作者,无论有多大的本事,也不能把这两方面的工作都包揽起来。但属于他专题范围内的基本文献和已有的成说,他决不应该不进行系统的研究而采取随随便便的态度。他提出的新的见解,应该是在作了这样研究的基础上展开的。当然,这样作就要费很大的时间和精力,但在这样的工作上费些时间和精力是完全值得的。因为这样作,可以更好地保证你的工作“后来居上”,也有利于你的继起者“后来居上”。这不是浪费时间和精力的办法,而是节省时间和精力的办法。
也许有人说,在某些专题的研究范围内,文献浩繁,新说层出不穷,怎么办呢?我想,这个问题也不难解决。没有掌握丰富的材料,研究足够的文献是不可能做出成绩来的,但是也不可能等到把所有的文献都研究完了才开始作分析、作结论。你总是一边研究文献,一边研究已有的成说,一边提出自己的初步看法。此后,你又随着研究的深入而不断修改并提高自己的理解。这个过程可能占好多年的时间,也可能占不太多的时间。但无论如何,到工作开始的一段,必须分析研究基本文献,分析研究主要的说法。这里说的是基本文献,不是说的所有文献;这里说的是主要的说法,不是说的一切说法。如果你不愿这样作,而习惯于比较随便地用材料,并对已有的各种说法采取不大理睬的态度,作为对一个史学工作者的要求来说,我看,这种作风是要改变改变的。
对大学历史系高年级同学作学术论文,特别是作毕业论文来说,我看也可以提出这样的希望,就是在论文里包含三个部分:1、对最基本文献的分析。2、对主要说法的分析。3、提出自己的看法。选题要具体,范围要有适当的限制,但这三个部分却必须具备。
咱们必须投下扎扎实实的功夫,必须真正地把薪一块一块往上添,才能使薪越积越高,后来居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