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春游蓬莱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3-26
第6版()
专栏:游记

春游蓬莱阁
张岐
正是春光三月,群鸥乱飞的时季,我有机会游览了蓬莱阁。蓬莱阁,俗称为“仙境”,向为人们所神往,历来就是游览和避暑的胜地。《老残游记》第一回,就把它大加赞美了一番。
早晨,东方刚刚破晓,我就怀着十分欣喜的心情奔向阁来。出了蓬莱城北门不远,就望见那高踞丹崖山巅的阁影。丹崖山半部伸入海里,山腰缭绕着淡淡的乳白色海雾,阁顶时隐时现,“仙阁凌空”,果不虚名!
登阁之前,我翻阅了蓬莱县志。从县志上,了解了这个阁子的历史。蓬莱阁,不仅风色著名,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始建于宋朝。建阁之前,丹崖山上只有草房三楹,称为“海神庙”。嘉佑年间,郡守朱约看到这里地势高峻、风景幽美,适于游憩和避暑,就在这里修建起一座阁子。明朝万历年间,巡抚李戴又把阁子规模扩大。随后又相继地经过几次修建,才有今天这宏伟壮丽的面貌。
渡过密水桥,眼前展出一条石阶盘路。盘路一直伸向丹崖山顶。登上盘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堵宽长的红色砖石墙。墙中并开着三个圆门。圆门上横卧着“灵显门”、“白云宫”、“龙王宫”三块大匾。门前是一片桃树、黑松和芙蓉。林丛中探出一座八角亭,上书:“御碑亭”。亭旁矗立着几块巨大的奇形岩石。
阁院宽畅明净。迎着“灵显门”,耸起一座戏楼。戏楼墙瓦簇新,油色泛光,一眼就看出是新修筑的。这戏楼筑得实在巧妙,从正面看来,很像一幢二层阁。
顺着戏楼的甬道,一线通向天后宫。走出天后宫向东跨过一个便门,便登上阁顶。阁内设置精巧秀气,真如《老残游记》中所描绘:“画栋飞云,珠帘卷雨”。在这里展眼望去,真是“西边看城中人户,烟雨万家;东面看海上波涛,峥嵘千里”。
阁子东边是“苏公祠”、“海市楼”、“吕祖阁”、“观澜亭”,西边是“澄碧轩”,后边是“避风亭”。“避风亭”前围着一堵长长的扶手墙。阁子里外,触目皆景。有人喊了一声:“日出!”我回头朝东一望,只见一轮朝日,喷雾而出,冉冉地从海面升起。真是红如丹玉,圆如翠盘。那散射出的万道光线,映得大海一片金鳞闪晃。
蓬莱境内,有出名的十大胜景。这阁子就集中八景。这八景就是“仙阁凌空”、“日出扶桑”、“晚潮新月”、“渔梁歌调”、“狮洞烟云”、“万里清波”、“万斛珠玑”、“海市蜃楼”。在这八大景中最使人神往的,要数着“海市蜃楼”了。春夏交间的雨后,站在阁上,能从海面上看见幻变神奇的楼台殿阁或街市车影。宋朝苏东坡就曾登阁等观过。只是由于他来的时候,正值“海市”不现的秋末季节,因此在阁上等候多日未得如愿。后来他根据人们的传告,在阁上留下一首《咏“海市”》的诗。苏东坡的诗,激起了我对“海市”的神往。眼睛不由向大海眺去,眼前现露出一列小岛。这分明是长山列岛,哪里是“海市”?
是啊。长山列岛不仅是渤海咽喉,京都的屏障,而且富饶美丽,这是早已为人们所熟知的。
透过柔缦的海雾,清晰地可以望见岛上的红房绿树和那海面上飘荡的渔帆。在“避风亭”东边山脚下是一个渔港。港口宽大,堤坝像两堵巍然的城墙。渔舟往来穿梭,那密密聚集的帆樯,筑成了一座小小的水上村落。港上鱼虾铺岸,卸鱼买鱼的人群熙来攘往,川流不息,呈现出春汛活跃的繁荣景象。这条渔港叫“水城”,过去名叫“备倭城”,也是宋朝修筑的。明朝万历年间,在这里修筑炮台,屯驻战船水师,反抗倭寇侵犯。现在,已经成为四季喧腾的闹市了。
和祖国所有的古迹一样,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蓬莱阁饱受着反动统治者的摧残、蹂躏。他们不仅利用阁子诈骗金钱,还肆意地破坏。蒋介石匪帮盘踞蓬莱的时候,把阁子做成碉堡,阁前阁后挖掘壕沟,宫殿做为仓库,树上安设了望哨……树木伐光,墙壁拆毁,使这座著名的建筑垣断墙残,狼借不堪。那时候人们不能到这里游览,只能痛恨蒋帮的残暴。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这一建筑,配备了五名专门管理人员,不断地拨款恢复、修葺。殿阁里外,砌墙添瓦,刷油涂漆,大量植树育花,使殿阁逐渐恢复了原来的气派和丰貌。在阁后,还建筑了灯楼和报风球:灯楼在夜晚给海上船只指路,风球给渔船报告风信。于是,这座古迹建筑,既是人民的游憩避暑之地,又是直接为人民的安全和生产服务之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