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鱼类的旅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3-26
第6版()
专栏:知识小品

  鱼类的旅行
  佘大奴
生活在海洋、江河、湖泊中的一些鱼类或其他水生动物,每年到了一定的季节,就要沿着一定的路线,从一个地方游到另一个地方,做有规律的、周而复始的长途旅行。它们旅行的时间、经过的路线、到达的地点,几乎年年相同,并且总是不约而同,成群结队而来,成群结队而去,行动非常迅速。
大马哈鱼和鳗鱼的旅行,常常不远千里地往返。在海洋中度过童年的大马哈鱼,到了性成熟的时候,就成群游向河口,以一昼夜四、五十公里的速度,逆水溯河,到离海五、六百公里的河流上游交尾产卵。它们在旅途中,不思饮食,只顾前进,遇上浅滩夹谷,急流瀑布,也不退却,有时为了跃过障碍,常撞死于石壁之前。能到达目的地的,也因长途跋涉、挨饿而使体内脂肪消耗净尽,身体消瘦,憔悴不堪。绝大多数是产完卵之后就死亡。遗下的鱼卵则自行孵化,孵出的幼鱼又顺水而下,到海中生活四年左右之后,复沿其先辈的老路而来。与大马哈鱼相反,生活在江河中的鳗鱼,每年都要到海洋中去产卵。当它们在途中遇到河道阻塞,无法前进的时候,竟不顾死活地离开水面,沿着潮湿的草地,翻越障碍,奔赴大海。鳗鱼完成繁殖后代的使命之后,或者就死去,或者带着子女,回到原来居住的地方。
我们把鱼类这种往返旅行的现象,叫做洄游,并根据造成洄游的不同原因,分为产卵洄游、索饵洄游和适温洄游。大马哈鱼和鳗鱼的洄游,就是为了找寻一个适合于卵子孵化和幼鱼成长的地方,进行产卵、受精,繁殖后代。像这样的洄游,就叫做产卵洄游,也叫做生殖洄游。不同的鱼类对产卵地点的要求也不同,除了来往于海洋和江河之间的种类外,更多的是从深海到浅海、从外海到沿岸,如大黄鱼、小黄鱼、对虾等,就在每年春天从较深的海区游向近岸浅水处产卵。有的种类,如比目鱼等,则从浅海游向深海去产卵。
居住在水中的鱼类,多以浮游生物和小型鱼虾为食料;而在不同的季节里,海洋的水温、盐度和潮流都经常在变化,使浮游生物和小型鱼虾的繁殖也跟着变化,鱼类为了维持生存,寻觅必要的食物,就不得不跟着浮游生物的变化而搬家。这就是形成索饵洄游的原因。
鱼类的适温洄游,主要是受海洋水温的变化引起的。海洋中的水温,随季节的不同而变化,鱼类为了选择适于自身生活的条件,就必须随水温的升降而作必要的移动。我国渤海和黄海的黄花鱼、对虾等,每年秋末冬初,因沿岸水温逐渐降低而游向黄海中部等较深的海区,躲避寒冷,度过冬天。这种洄游又叫做越冬洄游。
鱼类每一次旅行,往往不是单独为了产卵、觅食或避寒,有时是两三种洄游同时交错地进行,像春天的黄花鱼、对虾,主要是产卵洄游,同时也有索饵洄游的成份,因为它们产了卵之后,就在沿岸一带找东西吃。一些临时的或偶然的海洋环境变化,对鱼类的生活也有影响,往往也造成它们在短距离和小范围之内的洄游。有的鱼因为受光线的影响,在白天或黑夜之间,常常升降于海面、海底,形成了所谓垂直洄游。
鱼类的洄游为什么这样有规律呢?原来各种鱼类对于生活环境的条件都有一定的要求。在一年四季中,天气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海洋水温升降、浮游生物的繁殖以及其他情况的变化,也有一定季节性,并且差不多年年如此;所以,鱼类也只好适应这些外界条件的变化,年年跟着做有规律的移动。就这样年复一年,久而久之,鱼类这种有规律的活动就形成了条件反射,成为生活习惯,并且遗传给下一代,使它们的子孙也有这个习性,甚至像作为一颗卵子就失去爹娘的大马哈鱼,长大了也不会忘记或迷失旅途的方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