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略谈川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3-26
第6版()
专栏:百花园

  略谈川剧
  刘念兹 泊沧
川剧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剧种,大约有三百年的历史。这一剧种流传在四川、云南、贵州等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川剧有昆腔、高腔、胡琴腔、弹戏、灯戏五种唱腔。高腔目前是川剧的主要形式。据历史考查,高腔由宋代的南戏演变而来。清乾隆李调元的《雨村剧话》中说,川剧的高腔是由江西的“弋阳腔”发展来的。高腔从曲牌音乐上保存了元、明古代乐曲细致生动地刻划人物和表达感情的优美技巧,积累的曲牌丰富多采。高腔不用乐器伴奏,只用一副拍板调整节拍,有时中间加上几点锣鼓,末尾用帮腔结束。这种唱腔结合着四川话抑扬较大的特色,音调激昂,旋律悠扬动人。在抒发情感时,能够强烈地表现剧中人物的性格,加强剧情的感染力。高腔的唱腔,与群众语言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了宣叙调、咏叹调的性能,达到用音乐来感染观众的目的。高腔中锣鼓和帮腔的作用,是加重剧情,烘托气氛,进一步抒发人物的思想情感。有时演员不容易直接表达的复杂细腻感情,也靠帮腔来完成。帮腔不完全是合唱,它还有定调、代表第三者指斥剧中人等作用。川剧中的锣鼓有近百种牌子,在不同的情景、场合,它有不同的表演方法,起不同的作用。
昆腔这种唱腔,由昆曲转化而来。在道白和语言上虽有了变化,但在剧本、曲牌、演唱技巧方面都还保存昆曲原有的风貌。许多原来昆曲的剧本,还保存在川剧昆腔中演唱。胡琴腔是受了汉调和徽调的影响,易于表达激昂的情绪,描写一些不屈的人物如文天祥的《柴市节》、方孝孺的《一品忠》等。弹戏又名梆子腔,通常称为盖板子(借用伴奏乐器盖板胡琴——板胡而得名)。这种腔调大多用在民间传说的故事剧里,有时也用来描写激昂慷慨的情绪。它有北方梆子慷慨悲壮的特色。灯戏可能是保存下来的较早的川剧。它是农节中最受农民喜爱的广场戏剧。最初,这种演唱只是一个女角,一、二个男角,互相问答、跳舞,后来提炼成舞台剧。剧本取材,大半来自民间,平易近人。音乐曲调也像歌谣。灯戏的形式和表演方法生动活泼,对川剧的其他几种形式有一定影响。
川剧的剧目丰富多采,有所谓“五袍四柱江湖十八本”的说法。川剧的许多优秀传统剧目如《柳荫记》、《玉簪记》、《荆钗记》、《彩楼记》等,大都反映了人民特别是妇女反抗封建压迫、争取自由的理想。还有许多剧目取材于春秋战国,剧中对那些荒淫无耻的暴君,尽情嘲笑、讽刺和暴露。虽然有时流于粗犷,但却保持了朴素的感情。川剧中的丑角是很有特色的。有些戏常用丑角来扮演封建帝王,如《鸳鸯冢》中的宋康王、《北邙山》中的周襄王。人民的艺术家敢于在这些帝王的鼻梁上给涂上白粉,而且以川剧丑角特有的风格,通过剧中人揭露帝王荒淫无耻的精神面貌,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川剧中也有不少具有强烈的讽刺手法的喜剧。如讽刺不辨黍麦的膏粱子弟,连读书做文章都要请人代替的《做文章》。揭露地主剥削成性,表现奴仆丫头见义勇为、舍己助人的《荷珠配》等等。
川剧的主要特点,一是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秋江》中通过老艄翁一段饶有风趣的四川口语的逗话,生动地刻划出陈妙常的焦急心情。二是刻划人物细腻,如《归舟投江》中利欲熏心的李甲,在杜十娘的逼问下,那种吞吞吐吐难于出口的表情,十分细腻地刻划出剧中人的矛盾复杂的心理和丑恶灵魂。三是幽默、讽刺、风趣。《评雪辨踪》中的吕蒙正,一面讲“大丈夫宁可清贫,不可浊富”,一面又预演他将来做了官怎样铺排场面,把这位书生的腐儒寒酸气刻划得淋漓尽致。此外,川剧还有语言精练、雅丽等特色。
解放前,川剧艺术受到压抑和摧残,许多优秀的传统剧目失传了。解放后党和政府从1955年起大规模地发动群众分批分期地进行川剧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改编工作。现已初步发掘了传统剧目两千余个,并且整理演出了一百多个剧目。重庆市川剧院目前在北京演出的《绣襦记》、《荆钗记》、《红梅记》等优秀古典剧目,都是经过发掘、整理和革新的好戏。(附图片)
重庆市川剧院演出的川剧《绣襦记》。著名川剧演员袁玉坤饰郑元和,青年演员刘卯钊饰李亚仙
本报记者 钟巨治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