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2阅读
  • 0回复

“曲突徙薪”的思想艺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3-27
第4版()
专栏:

“曲突徙薪”的思想艺术
秦牧
小时候读过好些成语故事,大部分遗忘了,但是有一部分印象却很深。而且年纪越大,这些旧的印象反而越鲜明。不用说,这是由于从生活事理中得到印证,加深了认识的缘故。
“曲突徙薪”这句话,就是给予我深刻印象的成语之一。
这话的涵义就是“必须防患于未然”。故事的源头是这样的:一个人建了一座房子,请朋友们来看。所有的人都连声赞好,说找不出什么缺点。有一个客人走到厨房时,却告诉主人说:“房子好是好,但是这厨房是有毛病的。烟囱太直了,而且也太靠近柴堆;这样是容易失火的。应该把柴堆搬走,烟囱也应该使它弯曲一些。”主人听了,竟不以为意。不久,果然失火了,幸亏一大群邻居协助抢救,房子才没有烧个精光。但有好些人为了救火,被烧伤了。于是主人设宴酬谢见义勇为的邻居,受伤的人,都坐到上席。有一个人却向主人提意见说:“在这个宴会里,因救火而负伤的人被邀来做上宾,但是那个提意见要你‘曲突徙薪’的人,为什么你连邀请也不邀请呢?如果你听了他的话,房子不是根本可以不烧起来么!”主人听了,才派人去把主张“曲突徙薪”的人邀来入席。当时人们流传着两句话讽喻这事情:“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
这个成语故事的涵义是最清楚不过的,对于危险的事情,必须防患于未然,应该重视这样的工作!
一件事情,当它的危险的因素隐晦地潜存着的时候,常常不引起人们的注意。在这种场合,能否探察幽微,能否洞烛机先,往往就是一个人聪明与愚蠢的重要分野。我们从史书中,从一些演义说部中,常常可以读到许多雄才大略的统帅军师的故事。除了他们是否“义师”对他们的才智起了重要的作用之外,能否事先察觉杂然并陈的各种可能性,堵塞漏洞,经常就是他们聪明与否的一个重要关键。在《三国演义》、《列国演义》一类的历史小说中,这样的事情多到不胜枚举。聪明的统帅军师,在事前总是善于倾听各种各样的议论。这些议论有时出入很大,距离十万八千里的都有。但是聪明的统帅军师,却善于从这些议论中,集合众人之长,尽弃诸人之短,作出决策。同时,也从众说纷纭中认识到在打仗过程里可能遇到的各种潜在的危难因素,事先把漏洞尽可能堵死。但是到了执行决策的时候,却是令出如山,再不容许持相反意见胡乱议论,以致摇动军心了。这样的统帅军师,常常是打胜仗的,相反,那些对于“各种危险可能性”估计不足的人,却常常要失败。他们或者胜利之后安心扎营,却没有估计到被人突袭的事情;或者占据一个要冲,却没有考虑到水源被人截断。因此,他们就吃大亏了。
曲突徙薪、防患未然。这种精神,我们可以看到已经被人们普遍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人们接受各种各样的预防针注射,讲究卫生,注意防病,是这种精神的运用;一座桥梁,明明负荷量的极度是五吨,在平常状态却只容许三吨的车辆通过,以维持一个“安全系数”,也是这种精神的运用。火车里面的吊铺,明明金属撑架已经很稳固了,仍要加上两条皮带,“以防万一”;电灯总掣里面,设上保险丝,当发生人体触电事故、电流大量通过的时候,保险丝就会中断,以保障安全……。可以说都是“曲突徙薪”精神的具体运用,小事这样,大事也是这样。
“曲突徙薪”的精神,和畏首畏尾的胆小鬼态度,完全没有共同之处。不敢为正义事业而斗争和进取,才是畏葸,至于在斗争中洞察幽微,扩大胜利的把握,这只能叫做机智,叫做见识,是“战术上重视困难”的宝贵精神的具体运用。只有这样,才能使“战略上藐视困难”的精神不至于落空。
然而还不是人人对“曲突徙薪”的意义都有充分认识的。有些人,对于“下一步棋”的事情是可以“曲突徙薪”的,但是对于“下二步棋,下三步棋”的事情又不能了。自然,事物不能一次认识完毕,人总是要受认识水平的限制的。
正因为这样,最近看了吉林丰满水电站在同事故斗争中夺得主动权的事迹,不禁拍案叫绝。《人民日报》特地为它的事迹发表了《发扬革命热情和科学精神相结合的优良作风》的社论。丰满水电站用什么法宝来消灭事故呢?重要的一项是开展“百件事故预想”活动。以“从最坏处准备,向最好处努力”为指导思想,发动群众人人预想、事事预想、处处预想,对安全生产和事故发生的规律进行调查研究,挖掘可能发生事故的一切因素,制订措施防患于未然。两年来,这个电站连续发掘出数以万计(!)的不安全因素,创造了连续八百五十四天安全发电的纪录!
这真是“曲突徙薪”思想的高度运用!如果有更多的人能够掌握这种思想艺术和工作方法,我们事业中的各种“堤防”的任何微小的蚁穴都将堵塞了。
在事物不利一面的潜在因素还未暴露的时候就去注意它,戒备它。这种思想,正是承认事物有内部矛盾的辩证思想。有了符合于客观实际的思想,又怎能不在应用中大奏凯歌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