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阅读
  • 0回复

靠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3-29
第8版()
专栏:

靠山
  林旭
前些天到一个公社去,听到群众赞扬干部的作风说:“真像是当年的土改工作队!真是我们的好靠山!”这话,语重情长,表明土改时的干部作风在广大群众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所以常常拿来作为衡量干部作风好坏的尺度,当作鉴定干部作风的一面镜子。
“土改工作队”的作风为什么如此深入人心,被群众誉为好靠山呢?这使我想起了《王元寿访瞎牛》的故事:
1947年,在晋察冀边区,平定县县长王元寿同志领导工作队到平定县白泉村去进行土改复查工作。当时,白泉村是新解放区,没有经过彻底改革,阶级情况是复杂的。王元寿穿着和老百姓一模一样,脚上一双破鞋。他来到白泉村,第一步工作就是“访贫问苦”。他住在几辈子要饭吃的贫苦农民瞎牛的家里。这瞎牛家,一孔破烂不堪的窑洞,走进去一抬头就可以碰到窑顶。一条脏炕,破席上睡着个生病的小女孩子。瞎牛本人,花白胡须,衣裳破烂,脏手脏脚。可是,王元寿偏爱这样的穷哥们。他说:“穷人外表不好看,内里的心却是红的。”他和瞎牛同吃、同住、同劳动,还把自己领到的小米节省下来给瞎牛家生病的女孩吃。这样,王元寿把瞎牛当作自己的靠山,瞎牛也把王元寿当作自己的靠山,你靠我,我靠你,彼此亲密无间,无话不谈。王元寿从瞎牛那里了解了很多宝贵的情况,也帮助瞎牛提高了阶级觉悟。从此,瞎牛成了带动群众斗争地主的积极分子;从此,白泉村的土改运动暴风骤雨般地开展起来了。
王元寿的作风,是典型的土改作风;是我们一向所提倡的深入群众、走群众路线的作风;是干部和群众交知心朋友,打成一片,同甘共苦的作风;是干部和群众同心协力执行党的政策,完成党的任务的作风;是深入、扎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这种土改作风,是地地道道的马克思主义的作风。这种作风里,最根本的是坚决贯彻党的阶级路线,凡事依靠贫、下中农群众,确立贫农和下中农的优势,把贫、下中农当作坚强的靠山。
你把群众当作靠山,群众也才把你当作靠山。是因为:一种无限的阶级深情,把群众和干部紧密地贴靠在一起了。
我们常说,办事要走群众路线。群众路线的根本内容,就是阶级路线。没有阶级观点和阶级路线,也就没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要依靠群众。群众,有各种各样的群众,凡是可以依靠的都要依靠。但主要的是依靠瞎牛一样的人,依靠贫、下中农这支坚实可靠的队伍。
要和群众商量。商量,有各种各样的对象,凡是对我们的事业有益的意见,都应该听取。但主要的还是去同瞎牛一样的人物商量,去同贫、下中农群众商量。因为我们和这些人同一条心,同一条路,谈起来可以推心置腹,同谋共策。
要向群众调查研究。同样地,要和王元寿一样“访贫问苦”,从中了解广大人民的意见和要求,从中学习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概括成一句话:群众是干部的靠山,一切工作都离不开阶级路线这条红线。
因为,发扬土改作风,坚持阶级路线,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关键。而依靠贫、下中农,又是贯彻农村阶级路线的重要前提。贫、下中农是我们在农村的坚实的靠山。靠了贫、下中农这座巍然屹立的大山,就可以巩固党在农村的领导阵地,就可以通过他们团结广大的农民群众,就可以坚决贯彻党的各项政策。在过去如此,在今天同样如此。紧紧地依靠这座靠山,胜利总是我们的!
在农村中,贫、下中农是我们的依靠,这并不是说我们只要依靠贫、下中农就够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特别是中农)都应该团结起来,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都应该加以调动。同时,我们所说的土改作风,也并不是说土改时期的工作方法、方式可以全盘照搬,而是根据新的条件有所继承,有所发展,灵活地运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