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摸到了规律——记房山煤矿变被动为主动的斗争经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3-30
第3版()
专栏:北京通讯

  摸到了规律
  ——记房山煤矿变被动为主动的斗争经过
  本报记者 傅冬
我们来到京西房山煤矿。
党委会静悄悄地。三个书记都出去了。一个去了解工人的思想,一个去调查材料供应和使用情况,一个去安排工人的吃菜问题。
矿长办公室倒很热闹。一个矿长刚从井下上来,正和区长、段长、技术员交换井下情况,商量订下月计划。管掘进的矿长桌旁围着好几个人,他们正专心一意地汇报情况。矿长一面听一面问:抽七个掘进组去加强明年掘进准备工作做得怎样了?
对房山煤矿的情况,我们知道的很少,只知道它在1953年和1959年都因掘进赶不上回采的需要,使生产陷于被动的境地。可是在1960年,由于他们用总路线的精神武装了自己,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客观可能条件,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因此一年之间就在生产上转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使产量和进尺都能高速度按比例地前进。
我们请矿长详细给我们介绍介绍情况,他刚开了个头,忽然电话铃响了,他听完对方的讲话,接着用充满信心的语调说:“3月份要我们多出一千吨煤吗?行,没问题。”
他放下电话,很兴奋地说,一年以前,局里打来这样的电话,他可不敢这么痛快的答应。他说,那时最怕接局里的电话,而电话偏偏来得多,特别到月底,一个接一个,这个电话问,任务完成得怎样?为什么不能完成?你们检查检查。那个电话问:检查得怎么样?你们准备采取什么措施?急得大伙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没办法就把办公室的门锁了,人统统下井去采煤。忙了一阵子,计划完成了,可是到月初煤吃完了,不够采,许多人就一窝蜂似的涌着去搞掘进。这样周而复始,等到月底又要忙那么一阵子。大伙脑子里整天想产量!产量!到头来产量常是完不成。
为什么老是这样被动迈不开步子?有人说,主要的原因是技术革命以后,煤采得快了采得多了,掘进跟不上。这个问题很快提到党委会上来了。大伙说,掘进和回采的关系就像春耕和秋收的关系。春耕起主导作用,只要春耕好,秋收不成问题。
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过去看不到?有的干部说,过去在旧社会一直用老法子采煤。对煤炭生产的规律认识不清,哪儿有煤就到哪儿采,也不知道什么是掘,什么是采,反正把煤弄出来就行了,这影响太深了。有的干部说,掘进一天少进几尺看不出,也没人过问。但是如果一天少出了几吨煤,大伙就要来问,因此只顾抓鼻子尖下面的事,把掘进丢了。
大伙研究了几年来的经验:在被动局势已经形成的情况下,要使掘进赶上去,光抓掘进也不行,首先得把产量稳定在计划水平以上,否则,产量计划完不成,大伙情绪就紧张,势必又走老路子,把掘进工拉来搞回采。
党委会决定:抓紧有利时机,创造有利条件,争取积极的采掘平衡,使回采、掘进双跃进。
有哪些有利条件呢?有人说,不多天前,局里基本建设工人给修了一条七千米长的洞子,有些地方石门都给打出来了,不要太费什么劲就可采煤。有人说,运输工人闹技术革命,作出许多电机车,再不要等车送煤了,同时还可以腾出许多人手来加强掘进。有人进一步提议:在过渡期间,先找块把“肥煤”来吃,同时发动回采工掘些“残煤”,这样,产量可以不减,掘进也可以赶上去。
认识统一后,矿上一面从辅助部门抽了大批人力加强掘进队伍,一面组织回采工人挖潜力,千方百计多出煤,来给掘进“稳住阵脚”。
工人们认为这事意义大,进一步发挥了积极性,在井下挖出了大批残煤,生产好转了,成绩栏里出现了这样令人鼓舞的数字:上半年在超额17.5%完成国家产煤计划的同时,以超额3.6%完成了国家的进尺计划。
大伙干得正欢,雨季来了。雨一来,披在矿井顶上的千百个盛着水的小窑,就要向井下漏水,不好采煤:同时,小窑里的水还有穿破窑底直灌矿井的危险。
有人主张把8月份计划订低些,有一个新恢复的采区,计划一吨煤也不出。他们搬出一大套历史资料说,那个矿井淹了二十多年,每年雨一来洞里全是二、三尺深的水。又说,东区的一槽、三槽,西区的四槽、一槽肯定都要来水。要叫雨季不减产,那真比搬一座大山还难。
绝大多数人不同意这种意见。他们说,雨还没来,就先订个淹井计划?这太不像话!作计划一定要把主客观条件订进去,要充分发动群众和雨季作斗争,做好防水工程和安排好生产,有了这些条件,雨季可以不减产,或者至少可以少减产。
谁都清楚,过去就是吃了没抓雨季的亏。雨季亏了产,第四季度生产就要被动,紧赶慢赶,赶到第二年初,也不一定能缓过气来。
党委会号召大家抓住这个关键性的时刻,变雨季减产为高产!
号召还说,战略上一定要藐视洪水,但战术上却一点不能马虎!思想上不能有分毫的麻痹大意。要按最坏的情况来安排雨季的工作,对于确实存在的问题,要具体分析研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
防水指挥部很快就成立起来了。党委书记、矿长挂帅,并马上派出搞地质勘探的干部到山上调查,到附近的八个村子找解放前背过煤的老矿工了解山上到底有多少窑洞?哪些窑洞漏水?这些干部到山里上上下下来回查了三百多个窑洞,还找了几十位七、八十岁的老年人,开座谈会、个别谈话。这样,情况摸清了,心里有底了。他们把来水的地点、水的大小和矿井排水量大小都用图仔仔细细地标出来。同时,想办法准备抽水机械。接着,又开了一连串的专业会和工人座谈会,讨论雨水来了怎么办?工人知道战胜雨季是个转折点,人人动脑子想办法。有的说,多准备几个掌子面,发现漏水马上搬家;有的说,先集中兵力把要来水的地方的煤采光……。
没多久,雨来了。雨不算小,工人穿着两身雨衣都淋透了,靴子里灌满了水,但他们却一个赛一个,干得挺欢。
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雨季减产的威胁解除了。原来不肯接受高指标的东区超额39%完成了计划,得了冠军。那个订“淹井”计划的矿井的产量和前几个月差不了多少。
保证煤产量的战斗打得通天响的时候,煤矿的主力部队——由七、八百人组成的掘进队伍,在专管掘进的副矿长、副区长的具体领导下,抓紧时机,利用基本建设工程和运输改革等所提供的许多有利条件,巧妙地赶到前面去了。到目前为止,全矿已经准备出五个多月的获得煤量,两年多的准备煤量,三年多的开拓煤量。并且摸索出了一套规律:采掘人员的比例要一比一。采一千吨煤要掘进三十三米。掘进要实行定领导、定人员、定工具、定地点、定进度。在掘进的程序上要先石门,再大巷,后上山,先上水平,后下水平……。
临离开的那晚,我们请党委书记谈谈他的感想。他说,工作主动后,大伙变得好像比以前聪明多了。能够走一步,看两步,想三步,把工作做在问题的前面了。现在大伙不但知道上半年干什么,连下半年和明年的仗怎样打法,心里也都有个谱了。大伙不但看得远了,也抓得比较全面了。现在大伙迫切要求学习理论,学习毛主席的著作,提高理论水平。大伙说,以后一定要作到打仗时整整齐齐的打仗,空暇时,多念一点书,多用脑子思考一些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