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山不动,根不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4-05
第8版()
专栏:

山不动,根不移 林旭
写了《靠山》(载3月29日本版),意有未尽,再说几句。
在农村中,把贫农和新老下中农当作坚实的靠山,自然可以巩固党在农村的领导阵地,可以通过他们巩固地团结中农,可以坚决贯彻党的各项政策。这确乎是做好工作有决定性意义的一环,凡是这样做,没有不灵验的。前些天报纸上登载了两条消息:一条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城关公社新龙滩第一大队确保贫农和下中农领导优势,战胜了自然灾害,发展了生产;一条是,广东电白县沙琅公社以贫农和下中农为核心,团结了广大群众,使春耕生产蒸蒸日上。两者同时印证出一个道理:有了坚强的靠山,就有了巨大的力量。
然而,这并非仅是方法问题。如果把依靠贫农和下中农当作权宜措施,认为昨天可以依靠,今天可以不依靠;这件事可以依靠,那件事可以不依靠,那就错了。如果这样,就不可能把事情真正办好,不可能把党的政策切实贯彻下去。而且,就是一时把事情办好了,也不会从中得到很好的教益。为什么呢?根本的问题在于:树立明确的阶级观点,知道应该依靠谁?为了谁?
贫农和下中农是我们在农村的一座靠山,是一支坚实可靠的阶级队伍。把他们看作靠山,是说,这支阶级队伍是信得过、靠得住的革命力量。不只是在过去靠得住,在今天也靠得住;不只是在这件事情上靠得住,在那件事情上也靠得住。他们的革命坚定性是可以信赖的。只要经过党的教育,他们就可以成为一支有觉悟的阶级队伍。因此,我们对于这座大山,要紧紧地依靠,时时刻刻地依靠,把整个身心都贴靠在上面,就像挺拔的苍松把根须深深地扎在岩石中间。
这座靠山之所以坚实可靠,就因为贫农和下中农(包括过去的雇农)对革命的态度是坚决的、热情的。他们对旧社会、旧制度最恨,对新社会、新制度最爱,对改变“一穷二白”面貌最迫切,对于党的政策最容易理解和接受,对于走社会主义道路最积极、最坚决。历史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在民主革命时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高举打倒封建势力的大旗,进行土地改革的,是他们;在农业合作化时期,坚决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是他们;在公社化时期,首先举起双手拥护的,还是他们。这不仅是公社化时的阶级路线,而且也是人民公社整个发展过程中的阶级路线。事情非常明白,这样一座坚实的靠山矗立在眼前,不去依靠它,依靠谁呢?
有人说,现在是社会主义了,可以不讲阶级路线了。同志,此言差矣!目前在农村,两条道路两种思想的斗争非但没有熄灭,而且低一阵,高一阵,时高时低,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
有些极普通的道理被人们重复了千遍万遍,可是每次重复它的时候,总感到又有一番新意。鱼不离水,根不离土,大海源于细流,高楼起于平地;在农村,革命的根子总是扎在那些贫农和下中农身上的。土改时,有一种发动群众的工作方法叫做“扎根串连”。扎根,就是首先依靠贫、下中农积极分子;串连,就是通过雇农、贫农(其中有些已成了今天的下中农)发动更多的群众。扎根以后,进一步串连,于是就准确地了解了阶级情况,正确地组织起阶级队伍,革命的风暴就起来了。可见,扎根是十分重要的。
靠山在前,看清看不清,依靠不依靠,自然是个立场和观点的问题了。我在《靠山》中,提到了《王元寿访瞎牛》的故事。不久以前山西日报上又刊载了王元寿同志的新事迹。王元寿同志现在是山西省晋中专署劳动局的副局长。有一个时期,他到昔阳县杜庄帮助工作,受到了群众的爱戴,贯彻了党的政策,那事情和访瞎牛一样的动人。别的不说,文章中有一段描写:在杜庄,不熟悉情况的人要想找见王元寿是困难的,可是只要到贫农家里去找就多半可以找见,因为王元寿最爱接近这些人……。
十几年前,王元寿的根子是扎在雇农贫农身上;十几年后,王元寿仍然把根子扎在他们的身上。立场如此坚定,观点如此明确,作风如此质朴,的确值得在农村工作的同志们学习。
正确的立场、观点,可以产生正确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山不动,根不移,你把贫、下中农当作坚实的靠山,把根子深深地扎在上面,同时,又细致地、灵活地去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动用一切可能动用的积极因素,那就无往而不利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