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由近及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4-07
第3版()
专栏:江汉纪行

由近及远 湖北日报记者
沿途,每到一个公社,差不多都听到干部和社员们在谈论“算账”的事。
目前,荆州专区各地,都以进一步贯彻执行党的政策,特别是粮、棉、油的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政策作动力,以推动春耕生产运动。如何把党的政策,从文件上,从干部的口头上,真正落实到社员群众的心坎上,成为鼓舞大家的生产热情,推动生产发展的强大力量呢?京山永漋人民公社的同志们向我们介绍了解放生产队的作法,概括起来可以名之曰:“三算账”。
先是生产队开社员代表会,在落实全年包产、包工、包成本的“三包”计划的基础上算“大账”:完成或超额完成全年生产计划,对国家能有多大贡献,对集体和个人有多少好处,每个劳动工可分多少钱,卖多少棉花(这里是集中产棉区)可供应多少粮食,得多少自留棉、奖励布和食油等,都计算个大谱出来;再是各小队开社员大会算“中账”:除了算能从生产队分得的“大头”外,还算“小头”,超包产能得多少奖金和实物,“见缝插针”多种多收的和小队副业能得多少,等等,“大头”加“小头”,算出个社员分钱得粮的平均数来;最后是社员家家户户算“细账”:全家多少劳动力,能做多少工,可得多少钱、粮、棉、布、油等,自留地和家庭副业还能收入多少。社员阮海贵,一家三个劳动力,去年实收入六百多元,算账结果,今年预计可收入一千多元,粮、棉、油、肉等也比去年多了,全家人喜笑颜开,觉得大有奔头,干活、出主意都特别积极。
据亲自领导社员算账的同志说,“算账”,从生产队到小队到户,越往下算,社员的干劲就越往上涨。这个道理在哪里呢?我们琢磨,有这么几条:第一,通过算账,使党的政策具体化了,一直“化”到每家每户,成为社员们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东西,在群众心中生根了;第二,把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算到了一起,社员们从自己能够得到的切身利益中,更好地懂得了“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的道理;第三,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算到了一起,“眼前利益会说话,才信社会主义力量大”,社员们从自己实际收入的增加中,进一步看到人民公社的无比优越性,更信服“人民公社是金桥,通向天堂路一条”的真理。总之,我们觉得,这种“算账”的办法,好处是由近及远,从社员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引导他们认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一致性,认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一致性,从而明确目标,鼓舞信心,增添干劲,搞好当前生产。这是领导农业生产的一个好办法。
我们在江陵城的时候,正逢这里放映电影《洪湖赤卫队》。真是盛况空前。影片所反映的洪湖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革命斗争,对江汉平原的人民来说,都是特别熟悉的。“身背三棒鼓,流浪到四方”,正是当时许多人自己的悲惨生活。“等全国都插了红旗,到那时候就没有了地主湖霸,庄稼人都扬眉吐气过日子”,这也正是当时许多人自己的革命理想。因此,他们今天看起电影来,比之一般观众,格外觉得影片所反映的生活和斗争真实可信,亲切动人,对自己有特别大的教育意义。从这里我们悟出一个道理来: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一个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反复过程,或者说是人的认识发展的一个规律。上面说的那种“算账”的办法,从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引导群众认识集体的、国家的、长远的利益,正符合于人的认识的这种发展的规律。特别是由于农民群众历来受个体经济的“小天地”的束缚,更是养成了一种“耳听是虚,眼见为实”的习惯。记得什么时候读过一位农民写的诗,题名“入社第四年”:“第一年调皮捣蛋,第二年半干半不干,第三年试试看,第四年(1957年)是——谁叫我退社,我的一身骨头散”。这当然是反映一个后进农民对农业合作社的认识过程,但是也确实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许多农民从自己的切身经验和切身利益出发,由近及远地来认识周围的事物的规律。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为什么上面说的那种“算账”的办法,特别适合于农民的“口味”,受到他们的欢迎,成为发动群众的好办法。
从解放队的经验看,从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发动群众,这决不止是一个怎样“算账”的方法和形式问题,而是一个严肃认真地贯彻执行党的经济政策的问题。党的经济政策,比如粮、棉、油等的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人民公社分配中的少扣多分,小队超产的“三七开”、“二八奖”等,都是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有机的统一。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中,关心农民群众的眼前的切身的利益,使一般的农民逐步地普遍地富足起来,政治上可以鼓舞农民群众更坚定地跟着我们党走,经济上也有利于国家工业建设和其他方面建设的发展,对于全局和长远都是有利的;相反,如果忽视农民群众眼前的切身的利益,使一般农民在经济生活上长期地不能摆脱贫困状态,这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对全局和长远都是不利的。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给当时中共中央东北局的指示中指出:“我党必须给东北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群众才会拥护我们,反对国民党的进攻。”(《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一一七八页)1948年,毛泽东同志又进一步指出,领导的阶级和政党,要实现自己对被领导的阶级、阶层的领导,“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甲)率领被领导者(同盟者)向着共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乙)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没有这两个条件或两个条件缺一,就不能实现领导。”(《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一二七三页)在这里,毛泽东同志是把给群众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和对群众的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实现党的领导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来看的,可见其重要。
从群众切身利益出发,这里说的是“出发点”,当然不是“目的地”,否则就局限了群众的眼界。我们回忆旧日的辛酸,是为了珍惜今天的幸福;同样,让群众看到切身的利益,是为了引导群众奋发地建设更加美好的明天。由近及远,近和远是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我们不仅要引导群众从近处看到远处,更重要的是要引导群众从近处走到远处,到了远处原来的远处就变成近处,再引导群众向新的远方走去。我们不仅要引导群众从个人切身利益中懂得“大河有水小河满”的道理,还要让群众懂得“小河水涨大河宽”的道理,积极将自己的劳动和智慧汇集到集体的事业中去,对国家和集体作出更多的贡献。这样“算账”就全面了,这就叫政治挂帅和物质鼓励相结合。
1928年初,一位驰骋在江汉平原和敌人打游击的共产党员贺锦斋同志,闻毛泽东同志在湘西组织农民起义,喜而不能成寐,寄调“浪淘沙”,写道:“花好正含苞,色胜鲜桃,一遇春风即吐娇。飞遍全球成硕果,自信非遥。”我们引出这阕词来,是想借以形容我们沿途所观察到的广大社员群众今天的心情。他们确实从党的政策,从自己所算的“账”中,看到了“花好正含苞”、“即吐娇”的大好形势,对夺取今年的农业丰收,也是“自信非遥”的。人的生产积极性,不是一杯水,越喝越少;而是像一眼喷泉,源源不断,越涌越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