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群芳竞丽 各显神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4-07
第8版()
专栏:笔谈散文

群芳竞丽 各显神通 马铁丁
散文,带给人们东西南北的生活画面,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多种多样的人情风貌。散文,同其他文艺形式的作品一样,都具有提高人们精神境界,给予人们美的享受的功能。
通过一座古钟的变迁,道出了新旧时代、新旧社会、新旧生活的不同。古钟,是与敌人进行战斗的号角;古钟,敲出了和平劳动的音响。
外面是白雪皑皑、地冻冰封,而哈尔滨香坊公社的温室里确如春城昆明:“地下生的,壁上长的,空中挂的,任何一块能利用的地方,都种着又鲜又嫩的蔬菜,红辣椒、白豆荚、紫茄子、黄金瓜……”北大荒的大茭瓜在云南安了家,云南的木耳也在哈尔滨落了户。从“南菜北运”的长途旅行,到彼此间的种籽交流,自行种植。那些木耳、大茭瓜之属可不简单,它是协作思想的果实,它是自力更生思想的产儿。
我们走到仙人掌丛生的南海海岛,我们遇到与仙人掌有着同样性格的人民解放军:坚韧不拔,不怕困难。
我们走到百鸟歌唱、流水淙淙的林海,我们遇到林海的猎人汪久凤,是他,熟悉野兽行动规律,勇敢、机智。
阜新城的春节,另有一番盛况。“见面发财”一句吉利话,在新的时代,赋予新的含意:为国家发财,为人民发财。矿区同志们互相鼓励:为生产发展,为生活幸福,开采出多多益善的乌金——煤。
森林、海岛,矿区、温室,乡村古钟。新人、新事、新情况、社会主义社会所不断散发出的新气息,向你扑面而来。
是作者亲临其境,然后才能带着读者亲临其境;是作者有着真切的感受,然后才能敲响读者的感情之弦。
不到海岛,写不出海岛的风貌;不到森林,森林实感、猎人的行动谈吐,也就不会见之于作者的笔下。不在矿区短期的或长期的落户,从哪来矿区工人那种豪迈之情?莫看轻那座古钟,也许作者曾和那座古钟一同战斗,一同生活,祸福与共的吧?
“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聚事实。鸟的翅膀无论怎样完善,但若不借空气支持,是不能使鸟体上升的。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没有事实,你们永远也飞腾不起来”。(科学家巴甫洛夫《给青年们的一封信》)
可不可以这末看?事实也是散文作者的空气。新的思想,新的意境,新鲜活泼的语言,往往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与客观事实接触的过程中所迸发出来的火花。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篇),这是说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可以是很广阔、很深远的。但是,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一个人的“神思”,尽可以十万八千里,它又必须从所见、所闻、所感的客观事实出发。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为写出好的散文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散文,也可以有长有短。容量较大、概括面较广的长文章,比如说五、六千字、七、八千字,乃至上万字,只要确实写得好,读者同样是愿意看的。
三五百字,千把两千字的短散文,抗日战争期间,人民解放战争期间,都曾活泼一时,近年来则有着更大的发展。这样的短散文,只要是写得好的,大体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时间的流逝中能够抓住最感人的一瞬;在千事万物中能够抓住最动人的一件;在复杂的画面上能够抓住最能反映客观本质的一个镜头。
我所看到的几篇:《头绳》、《古钟》、《从边疆到边疆》,就写得不坏。拿《头绳》这篇来说吧,短短几百字,却在平凡中显示出不平凡。来往行人,熙熙攘攘,小姑娘头发上扎的彩色头绳,谁没有见过?有心人的作者抓住了这件事,通过小妹妹的亲身感受(小妹妹为取得一根头绳而勤奋的劳动),自己的目见耳闻(歌舞剧《白毛女》中的杨白劳替喜儿扎头绳的一幕)反映出旧社会的辛酸,新社会的可爱。
许许多多的好的短散文,可以是致敌死命的匕首;可以是寓意隽永的明镜;可以是移情悦目的花朵;也可以是诗意浓郁的乐曲。……
有一种散文,笔力雄浑,声音高亢,能唱出时代的最强音,在一个历史的转折关头,这种散文往往能起极大的动员、鼓舞作用。这种散文的浩瀚之气,如果不与丰富的材料、细致的观察结合起来,容易流于空疏、做作。
有一种散文,讲山有各色各样的山,讲水则有各色各样的水;讲天有各色各样的天,讲地则有各色各样的地。“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雍容瑰丽,色彩斑斓。这种散文,能给人丰富的知识享受,触类旁通的种种联想。这种散文,如果不在众多的实例中,选出一两件来作细致的分析与刻划,然后旁及其他;那就很有可能形成马铃薯灌车口袋式的堆砌。
有一种散文,状物写神,娓娓动听,感情纤细而深沉,像春天的毛毛雨,滴滴点点都落在读者的心田。这种散文,如果过分缺乏明朗的色彩,也会使人感到压抑,以致心尖儿隐隐作痛。
有一种散文,犹如万里晴空,一览无遗。看起来轻松,读起来痛快。但也往往少了一点可以咀嚼的余味。
有一种散文,风趣幽默,予人快感。这种散文,如果站得不高,看得不深,又常常流于油滑。
每个作者都有他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风格,是不能强求一致,也是不必强求一致的。在工农兵方向的总前提下,群芳竞丽,各显神通吧。“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互相切磋和商讨,想来又是并非无益的。然乎否乎?姑妄言之。
注:本文所提到的几篇文章是:《在仙人掌丛生的地方》(作者秦牧)、《林海猎手》(作者陆拂为)、《春节,哪里的鞭炮声最响》(作者安波)、《古钟》(作者维之)、《头绳》(作者才仪春)、《从边疆到边疆》(作者邓瑄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