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抓住典型 取得经验 指导全面——介绍山西省闻喜县东镇公社点面结合的领导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4-08
第7版()
专栏:

抓住典型 取得经验 指导全面
——介绍山西省闻喜县东镇公社点面结合的领导经验 王秀清 丁文轩 李希忠
遇事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做好任何工作都必须遵循的原则。而要使调查研究达到真正判明情况,捉住事物的本质,提出恰当措施的目的,就必须学会解剖“麻雀”,亦即学会做典型调查的工作。毛泽东同志就曾经指示我们,在工作中必须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通过典型,取得经验,以指导全面。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毛泽东同志深刻地说明了这一工作方法的重要意义,他说,“……任何工作任务,如果没有一般的普遍的号召,就不能动员广大群众行动起来。但如果只限于一般号召,而领导人没有具体地直接地从若干组织将所号召的工作深入实施,突破一点,取得经验,然后利用这种经验去指导其它单位,就无法考验自己提出的一般号召是否正确,也无法充实一般号召的内容。就有使一般号召归于落空的危险。”
闻喜县东镇公社党委,几年来认真地执行了毛泽东同志的这个指示,十分重视培养典型的工作,他们通过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在各类地区、各条战线上都插起了先进旗帜,如仁和的棉花种植、干庆的水土保持、蔡薛的食堂、东鲁的穷队赶富队和农村的统计工作,等等。随着这些典型的出现和成长,还涌现出了一批像植棉能手吴吉昌、水保专家赵安吉、统计标兵张运生、五巧炊事员荆玉兰等红勤巧俭的先进人物。公社党委正是抓住了这些典型,不断地了解情况,摸透问题,取得经验,去指导和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前进的。他们在这方面的经验,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典型要有广泛的代表性
所谓典型,就是说,它在同类事物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能够充分揭露同类事物中的各种矛盾以及这一事物和其它事物的内在联系。在选择典型、确定重点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这个要求办事,不能从表面现象上看问题,更不能凭人的主观愿望,想选择哪里就选择哪里,想确定哪里就确定哪里。否则,选择出来的典型,确定的重点,就缺乏生命力,不能够起到了解全面,取得经验,指导一般的作用。
东镇公社在最初选择植棉重点的时候,就曾经遇到过这种情况。1958年,东姚生产队共种植三千四百七十四亩棉花,平均亩产皮棉八十斤,和全公社各个生产队比较,产量最高。公社党委只是从产量高着眼,没有考虑到它在全公社是否有普遍的代表性,就确定东姚生产队为全公社的植棉典型,去总结经验,结果没有发生应有的作用。接受了这个教训后,他们又把植棉典型确定为平均亩产皮棉五十一斤的仁和生产队。这个生产队的棉花产量虽然比东姚队低,但是,由于它在自然条件、物质条件、技术条件等方面,比东姚生产队更能反映全社的一般情况,所以他们的经验比东姚生产队的经验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从自然条件方面看,东姚是绵沙土质,这种土地虽然适宜种棉,但全公社的绵沙地只占整个耕地面积的15%,这里的植棉经验在其它地区不宜于推广。仁和就不同,土地有水有旱,土质有粘有绵,还有水位较高的碱性土质和沙质较多的沙绵土地,能够基本上代表全公社各类地区的土质。从物质条件看,东姚生产队土地又多又好,经济上比较富裕,1958年棉田除施底肥外,每亩还施化肥四十斤。东姚生产队的棉花产量虽然高,但是,别的生产队的条件不如他们,所以他们的经验在别的队也就难以行通。而仁和生产队的棉田只施了底肥,没有施化肥,和别的队的条件差不多,经验是可以推行的。从技术条件方面看,事情是人办的,先进的事情也一定要有先进的人物,仁和生产队的共产党员吴吉昌,有几十年的植棉经验,热心钻研技术,在初级社时期,他种植的棉花亩产就曾达到过一百五十多斤。东姚生产队在这方面就比较差,在植棉技术上虽然有些改进,但创造性不大。公社党委认真分析和对比了这两种情况,从1958年把植棉重点选择到仁和生产队,几年来通过总结这个生产队的植棉经验,大大地丰富了领导思想,有力地推动了全社的棉花丰产运动。
从上述事实中,公社党委深刻地体会到,选择典型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能光看产量高低,而首先要看它在同类现象中有没有普遍的代表性。同时,产量的高低固然和自然条件的好坏等有着直接的关系,但任何工作都是人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所以选择典型的时候,应注意与典型事物有关的人物的活动,是不是符合一般规律。后来他们在选择公共食堂典型、穷队赶富队的典型、水土保持的典型的时候,就都注意了这一点,而这样选择出来的典型,事实证明是富有生命力,富有示范作用的。
培养典型要从实际出发
选择好典型之后,就要加强对典型的培养工作。培养典型是领导者的责任。这件事很重要,如果做的不恰当,不是对典型扶植不够,使典型自生自灭;就是人为地制造典型,使典型超越客观条件,以至脱离实际,失去典型的示范意义。
东镇公社党委十分注意做好典型的培养工作。每个典型都有党委书记包干培养。他们对自己包干培养的典型,都能够做到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但又不是包办代替,人为地制造。他们在这方面的主要经验有以下三点:
第一,要把培养典型和培养当地的新生力量、先进人物结合起来。培养先进人物,对巩固典型、提高典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59年春天,仁和生产队吴吉昌创造出棉花营养钵育苗之后,公社党委认真地进行了总结,并大加宣扬,这使吴吉昌感到方向对了,大有奔头。以后党委又介绍他参观了著名植棉模范曲耀离、吴春安、马芳廷的丰产棉花,帮助他进一步解放了思想,丰富了经验,基本上没有发生脱蕾落铃现象。
第二,先进典型,先进人物也有它的缺点和不完备之处,并非是完美无缺的;在总结先进典型经验的时候,一定要指出它的缺点,使它能够不断地克服缺点,从而不断地前进。东鲁生产队党支部书记张良忠,勇气很大,干劲十足,不论分配什么工作,说干就干,指到哪里干到哪里,但是不善于开动脑筋,对事情进行科学分析,因而在工作中往往不能够把上级的要求和当地的具体情况灵活地结合起来。包干这个地区的公社党委书记谷子刚,就经常指出他的这个缺点,并帮助他克服缺点,结果使张良忠变成了一个既敢想敢干又实事求是,既有勇气又有智谋的好“班长”,领导全队社员改变了东鲁的贫困面貌,插起了穷队赶上富队的先进旗帜。
第三,培养典型,扶植新生事物,主要应该是发扬典型的内在因素,调动起群众的实干巧干、发愤图强的积极性,而不能单纯地照顾,人为地创造典型。人为地创造出来的典型,人们就会不服气,不服气就不能吸引人们学习先进典型的基本经验,同时还会使先进者产生依赖思想,停滞不前。1959年为了培养小麦大面积丰产的典型,公社就给裴村生产队的化肥较多,结果使他们单纯依靠公社供应肥料,未能从多方面开辟农家肥源,而造成生产投资过大。事实证明,这样培养典型的方法是脱离实际的,是不能够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的。
因地制宜地推广先进经验
有了典型,就要抓住典型,宣传出去、推而广之,用以指导全面工作。那种抓住了典型,而不及时地宣传推广,或者抓住了典型,反而丢开了全面工作的作法,都是不对的。那么,怎样才能把典型经验又快又好地推广出去呢?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条件,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推广,绝不能不顾时间、地点、条件,生搬硬套。领导农业生产尤其要注意这一点。因为农业生产的情况非常复杂,公社与公社,生产队与生产队,以及地形、土质、气候、阳光、水旱等等方面,都各有差异。典型有它自己的个性,又包含着事物的共性;我们推广典型的先进经验,就是要取其共性,去其个性,学习它最本质的经验,而不应该不分条件地提口号,比指标。东峪生产队党支部在推广东鲁玉茭套种和合理密植经验的时候,就做到了因地制宜,而不是生搬硬套。他们召开了干部、社员大会,反复讨论了本地的特点和当年的雨量、气候,并根据全队的土质不容易保墒,当时天又旱,底墒不足,不好捉苗的情况,把套种改成了浇水抢种,作到了苗全苗足。到留苗的时候,他们考虑到自己的肥料没有东鲁的足,每亩适当地少留了苗,结果,在去年大旱的情况下,全队一千五百四十四亩玉茭,平均亩产三百五十余斤,总产达到五十多万斤,由过去每年缺粮十多万斤,变为卖给国家余粮三十余万斤。阜底生产队却不是这样,他们感到东鲁的经验就是套种、密植、良种,只要作到这三点就能丰产,而没有考虑到本队的水地是沙土土质,不适宜种玉茭,肥料也不足,结果,套种了六百四十七亩,每亩留苗二千八百株,比东鲁的每亩还多留三百株,到了追肥的时候没有肥料,发生了荒苗现象,平均亩产只达到二百六十三斤。群众说:“咱这里的干部戴上了‘千里眼’,看远不看近,光能看见别人的东西好,就没有看见这里适用不适用。”同样是推广东鲁的先进经验,由于做法不同,也就收到两种不同的效果。他们接受了这个教训,后来在推广东鲁先进经验的时候,就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东鲁的经验,总的来说是实现水利化,改良品种,实行套种,变一作为两作;但峪口、仁和、蔡薛的根本问题,是改变盐碱地,既排水(盐碱水),又引水(冻水河的好水);侯村的根本的问题,是扩大灌溉面积,实现水利化。根据这些具体情况,公社党委在召开现场会议进行推广的时候,就分别不同地区,分类要求,分类推广。由于作到了因地制宜地推广先进典型的经验,因而峪口、仁和、东峪、侯村等六个生产队,在1959年到1960年的两年时间内,基本上实现了水利化,使三千五百亩严重的盐碱地,全部得到了改造,普遍推广了玉茭大金皇后良种和套种技术,在1960年大旱的情况下,取得了丰收,改变了历史上的缺粮面貌,变成了余粮区。
先进经验的普及——提高——普及
推广先进经验的过程,就是普及和提高先进经验的过程。“点”的经验在“面”上普及了,不仅使“面”的工作普遍地向前推进了一步,而且在“面”上又出现了一批新“点”,由一点红到点点红,由点点红到全面红。推广了吴吉昌的植棉经验以后,全公社有四百余人掌握了植棉技术,不少生产队的棉花产量直线上升;推广了东鲁的统计工作以后,各个生产队都涌现出一批张运生式的统计员,全社的统计工作作到了准确、迅速、全面、细致,使各项工作完全落实,为指导农业生产起到了很大作用。这些新“点”,不仅具有新的特点,而且又与原来的老“点”展开了竞赛。这样以点带面,以面促点,不仅使后进者很快赶上了先进,而且使先进者扬鞭策马,继续前进,攀登高峰,更加先进。这种点与面的相互促进,实质上就是先进经验的普及——提高——普及的过程,形成螺旋式的上升运动。这样,也就把事物不断地推向前进,使工作出现生动活泼的跃进局面。
当然,先进者不断前进,更加先进,这是我们所希望的。但是客观事物是千变万化的,我们不能失去对新鲜事物应有的敏感,不能用固定不变的眼光看待先进的典型,而要在巩固、提高先进典型的同时,不断发现新的事物,树立新的目标,组织新的竞赛,以期达到新的成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