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正确地对待和运用工作中的典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4-08
第7版()
专栏:

正确地对待和运用工作中的典型 剑韬
典型的作用,在于通过它能认识一般,从而去指导一般。典型既然具有普遍意义,反映着一般事物的发展规律,所以,抓住它,解剖它,了解它,就可以了解同类型的所有的事物。这种抓住典型,突破一点,取得经验,逐步推广的方法,早在1943年,毛主席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就曾指出过:“任何工作任务,如果没有一般的普遍的号召,就不能动员广大群众行动起来。但如果只限于一般号召,而领导人员没有具体地直接地从若干组织将所号召的工作深入实施,突破一点,取得经验,然后利用这种经验去指导其他单位,就无法考验自己提出的一般号召是否正确,也无法充实一般号召的内容,就有使一般号召归于落空的危险。”这里指的一般号召和具体指导相结合,就是说要抓住典型,推动全面。无数事实证明,这一工作方法运用得好的地方,工作就顺利,成绩就显著,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就得到了很大的克服。相反,如果工作中不采用这一方法,不亲自去做调查研究工作就有成为官僚主义者和主观主义者的危险。所以,抓典型,实际上也是贯彻群众路线的重要标志,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的一个重要方面。
要抓典型,就必须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抓典型和深入群众是分不开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都是在群众中和实践中产生的,只有深入地了解它们,才能发现和认识它们。有些同志,由于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虽然他们也热中于推广典型,但却不能正确地发现和认识典型,因而也就不能正确地对待典型。事物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任何时候,事物都有先进、中间和落后三种状态,先进者有它的典型,中间和落后者自然也有它们的典型。先进的典型固然是一种榜样,常常成为鼓舞人们前进的旗帜和方向,这是由于它揭示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告诉人们解决矛盾的办法,因而能使大家借助于它的经验进行工作,顺利地达到预期目的。但是落后的、坏的典型,虽然本身不好,可是从反面意义上说,也可以说是一面镜子,可以给人以借鉴,向人们发出警号,让人们辨明是非,鞭策人们前进。这就可以使坏事变成好事。单抓先进典型,不仅往往不能解决落后部分的具体问题,而且对于中间部分也不容易形成前呼后拥、连推带动的形势,促使它们向前发展。所以,抓两头、带中间的方法,是正确地对待典型的一条重要工作方法。
客观事实还告诉我们,即使是先进的典型,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受一定的时间、条件、地点的限制,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完美无缺的典型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找到的,特别是那些尚处于萌芽状态的先进事物。因此,在总结先进经验的时候,应该同时指出它不足的地方,才既可以提醒别人警惕,又可以推动它本身有效地克服缺点,更好地发展。事实证明,在先进的事物中发现缺点,在落后的事物当中找先进因素,这是合乎事物客观实际的科学工作方法。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典型事物,也常常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典型在一定时间内虽然具有一定的固定性,但那种把典型看成永远固定化、绝对化的想法和做法,显然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我们当然希望先进的典型能够永远保持它的光荣的示范地位;可是事物在变化,经验在发展,如果先进的典型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已变得落后了时,就只有把光荣的示范地位让位给别人。只有用这样的观点看问题,才不至于使我们的思想硬化,才不至于使我们对新鲜事物失去敏感,才能不断地正确地指导工作。
典型事物是客观存在,但要把它鲜明地树立起来教育群众,让它更好地起示范作用,则不仅需要深入群众、深入实践去发现它(因为不管好坏典型总是少数),而且需要很好地去培养它。特别是先进的、萌芽性的典型事物,既然不是完美无缺的,社会上的落后、保守思想又往往会对它起压抑作用,因此,支持它,培养它,就是领导者和群众的光荣义务。但是,这里有条界限必须划清:培养典型绝不是人为地制造典型。如果树立一个先进典型时,不是从各方面加强对它的领导,使它的工作扎扎实实地走在前面,而只是着重给它以过多的物资帮助,使它在客观条件上脱离了一般的水平,走向特殊化,那就会使典型失去了广泛的代表性,也就失去了指导一般的作用。比如有一个公社为了培养一个卫生方面的先进典型,就用了很多钱帮助一个生产队修澡堂、盖公共厕所等等。结果,这个生产队的卫生面貌确实是改变了,但别的生产队拿不出那么多钱,因此也无法向它学习。这样“培养”出来的典型没有什么实际作用。一定要弄清:培养典型,是帮助本来就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进一步典型化,更能代表一般;而制造典型,则是对没有典型意义的事物,强拉硬凑,勉强其事。这样主要或完全靠外力制造出来的典型,由于不是靠自身的条件去生长,因而它没有什么生命力,也是脱离群众的。
典型可以指导一般,但是推广典型的工作如果做不好,仍然不能使典型经验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会起反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见到往往有两种推广典型经验的做法。一种是正确的做法,即不仅要研究典型经验的特点和产生的具体条件,还要研究在自己地区或单位的条件下怎样运用。这是创造性地、实事求是地运用典型经验。凡是这样做的,不仅学到了别人别地的好经验,推动了自己地区、单位的工作,而且还结合当地的特点,创造性地丰富和提高了原有经验。他们学习典型经验的过程,既是解决本地区本单位有关问题的过程,也是丰富和创造新经验的过程。这样做,其结果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来者居上。另一种做法是机械地看待别人的典型经验,只看典型经验的本身,不研究典型经验产生的具体条件,也不顾本地区本单位的具体情况,简单地死搬、照抄。别人搞什么,他们也跟着搞什么,比如看见人家按照某种规格和要求搞密植或深耕增产了,就不看自己地区的土壤、气候、作物品种和其它条件,也机械地照猫画虎地跟着搞。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即使有些成功,也不知成功的原因何在。因此,虽然也“推广”了典型经验,却不能有力地推动生产或工作,甚至反而妨害了生产或工作。
因此,在推广典型经验中,要注意方法和步骤,要逐步推广,因地制宜。就是说,推行别地的典型经验,也要经过试验,要把别地典型经验中最具有普遍性的部分,吸取过来,先在一个小范围之内进行试验。同时,也要分清典型和试验的界限,不能把尚属于试验阶段的东西当成定型的东西,不能把将来可以推广的东西现阶段就拿去推广。
对于试验,也不能认为经过一次试验就“万事大吉”了。无数事实证明,任何典型经验,即使别人已经试验成功,行之有效,但每到一个地方推广,也都应该进行试验,因为各地方有各地方的情况,不能机械搬用。同时,在推广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新的经验,补充新的内容,才不至于使典型经验僵化起来,停滞不前。总之,试验、总结、推广、再总结、再推广,循环往复,才能使人的认识一次比一次更丰富、更深刻、更提高,才可以使任何工作不断地取得新的胜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