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到群众中找增产窍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4-11
第2版()
专栏:山西通讯

到群众中找增产窍门
本报记者 莎荫
人说:成材的树儿还得修,何况一年的生产还刚刚开头。所以,刚过春节,山西汾阳县万年青公社几个党委书记们就注意起挖生产潜力的事儿来。
在东关生产队安营扎寨的是公社党委副书记王庆玺。一天,他发现一块地里有大畦,也有小畦,就问党支部书记孔庆寿是咋回事。老孔笑着说:“这可是老农们的发明哩!”原来是这么回事:去年,在这块地里试验了多种作物间作,大畦种麦,畦堰种玉米,小畦种春菜;收了小麦回茬小谷子,收了春菜回茬倭瓜。结果,一亩地里收了三百二十斤玉米,二百斤小麦,一百三十斤谷子,三千斤春菜,两千斤倭瓜。三十二亩地比单一种植多收了三千八百四十斤粮食和十六万斤蔬菜。听了这段叙述,老王高兴地说:“好啊,看来生产潜力还很大哩!”以后他又发现一块土壤不好的地里有谷茬、豆茬,还有高粱茬。他以为这是去年没捉住苗,种了“五花地”。可是一问社员,他又乐了。原来这个队去年试验了三层楼种植方法,高秆作物高粱、中秆作物谷子和低秆作物豆子间作。这三种作物有的根钻土深,吸收的是深层养分;有的扎根浅,吸收的是地皮肥料。所以能够发挥地力。秋收下来,一亩地收了二百五十斤谷子、一百五十斤高粱和三十斤豆子,比单种谷子或高粱,一亩地多收下一百多斤。一连几天功夫,老王摸到的门路越来越多了。
正是老王在东关深入田间,发现许多高产多收窍门的时候,公社党委书记杜慕成也在米家庄、陈家庄一带找到了多种多收的新路数。最初是老杜在米家庄发现了一块叫娘娘泉的地,八十多亩,去年连一点收成都没有。问干部们是咋回事。干部说,八十亩地里七个泉眼,又是碱地,捉不住苗。杜慕成听了就找到合作化前种这片地的王清河,问他那块地能不能长庄稼。王清河说:“人勤地不懒,早年咱在这里有二十来亩地,作务得好,也不少打粮。”老杜又找到了另外两个在娘娘泉种地的社员,问他们去年为什么没收成?这两人说:“去年光顾了高产田,这里没下多少肥,又没好好经管。”老杜又问他们村里像这种地有多少?他们说有四百七十多亩。这一下,老杜觉得问题大了,第二天一早又跑到陈家庄。陈家庄是个连年增产队,去年每亩地的平均产量就超过五百斤。所以今年年初讨论增产措施的时候,有些人就说:“海再大还有个边哩,只要保住去年的收成就行了。”当时老杜觉得这想法不对头,可是一时又提不出个好主意来说服大家。这次在米家庄发现了娘娘泉的问题,心里有了数,一进陈家庄,他就向干部、社员们提出了保证近地、好地,大抓远地、劣地的建议,让大家考虑行不行。党支部副书记白振声一听,恍然大悟,说:“这可是个好主意。咱队有八百多亩远地、劣地,往年不当回事。这些地要是肥足水饱,加意管理,一亩地多打二百斤是手到擒来。”这一下,干部们劲头也大起来了,算了算肥料、运输力的账,第二天就套上车送粪,一亩地三十五担。
从陈家庄出来,老杜又跑了几个队,发现队队都有这种地,他觉得这问题不解决,生产要受损失,就赶紧和几个党委书记交换意见。并且把从群众中摸到的门路总结成两条经验:一条是高产多收,推广东关生产队的经验;一条是多种多收,推广陈家庄的办法。接着就在一向重视远地劣地,平均亩产达到五百八十斤的贾家庄生产队开了一次干部会议。各大队的干部、小队干部和作业组长都来了。东关、贾家庄、陈家庄的干部给大家介绍了经验。大家一听都说办法好,众口交赞。会后不几天,全公社就掀起了一个远田、劣地施肥的高潮,满共两万亩远地、劣地,几天工夫都上了肥,最多的达到三十五担,最少的也有九担好肥料。好多队又重新调剂和安排了种籽,准备推广东关的经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