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1阅读
  • 0回复

从“量体裁衣”说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4-11
第8版()
专栏:

从“量体裁衣”说起
章沛
“量体裁衣”,这是教人要从实际出发的好谚语。不量体而裁衣,就会衣不称身,贻笑大方。
体就是实际,量就是调查。要从实际出发,必先调查一番。不调查一下身体的实际,你就无从知道衣服的尺寸,成衣的工作就成了胡来,绝不可能制出好衣服。
但是从实际出发了,调查了,并不就万事大吉,还必须加以研究。研究就是开动脑筋,更好地去消化从实际调查得来的材料,以便把工作做得更好。
古语说:学无止境;又说:行行有状元。大概是指的一个人如果能够开动脑筋,就能对实际了解得越来越深刻,而且能够不断地深入下去。这样工作也会越做越好,无论干哪行都满出色,直到成为这一行的“状元”。成衣当然也不例外。
清朝的隶篆家钱泳在他写的《履园丛话》中曾给我们记下过一个成衣匠的故事。这个成衣匠替人做衣服,对穿衣人的性情、年纪、相貌,什么时候中科举、当官,都要调查研究一番。这些情况和成衣有什么关系啊?有人不禁感到奇怪。原来他有他的一套道理。他说:凡人年少中科举的,性情自然不免骄傲,必定是挺胸凸肚,因此衣服就要前长后短;如果年老中科举的,意气就消沉些,走路不免弯腰曲背,衣服就要前短后长;肥的呢,腰要宽;瘦的呢,身要窄;性急的,要短些;性慢的,可以长些。因此,除了尺寸之外,还有许多讲究。
钱泳认为这个成衣匠的工作优点在于:他不像一般成衣匠只会拿旧衣定尺寸,拿时装作新样。他也不会只顾偷布料,利己肥私,却肯苦心钻研。因而比其他成衣匠高明。
拿旧衣定尺寸,拿时装作新样,自然是不错的;但如果不能把握住对象的特点,尺寸、时装就会变成死的框框,不能更好、更贴切地结合和运用于实际。既有尺寸,又能够把握对象特点,悟出“短长之理”。这就是这个成衣匠成功的秘诀。
成衣匠的精神,正是忘我钻研的精神。他不单会从实际出发,进行调查,而且能够细心研究,发现对象特点,从而进行具体分析,找出这些特点和成衣这件工作之间的具体联系,因此,他就能把成衣这门老手艺往上提高一步。钱泳所正确地评价为:“可与言成衣矣”的成衣匠,正是这样地成为成衣匠的“状元”的。
成衣如此,一切工作何尝又不如此。读成衣匠的故事,对于我们会是一个很好的启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