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什么是评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4-12
第7版()
专栏:

什么是评弹
韵真
据说有这末一回事,有一次南方的评弹团去外地演出,有人在开场前作介绍,把评弹说成“评剧”,可见这一门艺术对许多人说来还是生疏的,尽管它有相当长的历史,并且拥有江苏南部和浙江东北部约一千五百万人口地区的许多听众。
评弹是江南地方曲种之一,不是戏剧,是用苏州话说唱的评话和弹词。这种曲艺过去在苏州一带叫做说书。所说的书分大书和小书两种,大书就是评话,小书就是弹词。评弹流传已经很久,清朝时候很发达,有许多著名艺人和不少流行书目。例如评话有《三国》、《英烈》、《岳传》、《隋唐》等,内容大都是写朝代的兴亡、战争、公案。弹词有《珍珠塔》、《玉蜻蜓》、《文武香球》、《三笑》等,内容大都是爱情故事,一般社会生活。这些传统书目中精华和糟粕都有。
评弹艺人的本领,按照过去的说法,必须说、噱、弹、唱都好。说,就是讲故事;噱,就是故事中的笑料、穿插;弹,指的是乐器伴奏;唱,就是书中的歌词部分。此外,应该说还要加一个“演”字,就是表情、手势、动作。而说,又可以分为表和白。表,是叙述事件经过,描写风景,刻划人物等等。表,用的是第三人称,是以说书人的身份来叙述事件。白,是人物的对白,用的是第一人称,即说书人化身为故事中的人物,或者是一个人的独白,或者是两个人的对话。评弹艺人认为,演戏是现身中的说法,而评弹是说法中的现身,所谓要起角色。当然,书台不是舞台,艺人不能像演员那样化装,但是面部还是有表情,身体有一定程度的戏剧性动作。同时,艺人也不能像演员那样可以运用各种道具。唱弹词只有一把扇子,一块手帕;说评话只有一把扇子、一块醒木。但是这些简单的道具在艺人手里的用场却很大。一把折扇可以当作各种各样的东西,比如写字的笔,告状的状纸,打开来当作书本、信件,放在肩上当作挑担的扁担,以及马鞭、枪、箭、刀、剑等。
弹词的音乐唱腔有各种流派,称为“调”,是著名的艺人所创造的,往往以各人的姓来作名称,例如清代马如飞创造的叫马调,俞秀山创造的叫俞调。后来的艺人,有的继承前辈的唱腔,有的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形成了新的流派。目前流行的有蒋月泉的蒋调,徐丽仙的丽调,徐云志的徐调,朱雪琴的琴调,以及其他。
噱,包括讽刺、滑稽、幽默、笑话。评弹不能说得死板,要有穿插,才能使听众不感到沉闷,始终精神集中,因此艺人不仅要全神贯注地表演人物,叙述情节,还要照顾台下听众,要注意他们的反应,懂得怎样抓住听众的注意力。要做到这样,必须有相当高的艺术技巧,既要化身为人物,又要一心二用,注意效果。
解放后,评弹有了新的发展,流行的地方有上海、苏州、南京、杭州等地。现在著名的老艺人有刘天韵、薛筱卿、徐云志、周玉泉、朱介生、杨仁麟等;受欢迎的中年艺人有唐耿良、蒋月泉、杨振雄、严雪亭、朱雪琴、徐丽仙、曾汉昌、周云瑞、朱慧珍、曹啸君、侯莉君、秦纪文、蒋云仙等;受欢迎的青年艺人有张振华、刘韵若、赵开生、石文磊、杨乃珍、余红仙、朱雪吟、孙淑英等。艺人们在解放以来,除了表演传统节目(进行了整理和改编)以外,还创造了不少新的节目,如《王孝和》、《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海上英雄》、《青春之歌》以及《高速》、《一炉钢》等许多中、短篇。他们不仅在城市演出,还下厂、下乡、下部队演出,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为了贯彻党的文艺方针,许多评弹艺人在党的领导下,正在进一步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整旧创新,以满足群众的文化娱乐需要,向群众进行思想教育。
(附图片)
朱雪琴和陈希安演唱中篇弹词《冲山之围》中的一段《游水出冲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