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到群众中去扎扎实实了解情况 天津洪垣便鞋厂党总支坚持“多听听、多看看、多想想、多试试”的工作方法,很多疑难问题摸清了真象,找到了解决办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4-14
第2版()
专栏:

到群众中去扎扎实实了解情况
天津洪垣便鞋厂党总支坚持“多听听、多看看、多想想、多试试”的工作方法,很多疑难问题摸清了真象,找到了解决办法
本报讯 据天津日报消息:天津市“洪垣便鞋厂党总支坚持“多听听、多看看、多想想、多试试”的方法,领导工作做得很深入很踏实。
兼听则明
多听听,是他们了解情况的第一步。特别是遇到情况不明或认识不一致的问题,领导干部总是要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既听多数人的,也听少数人的;既听正面的,也听反面的;既听领导方面的,也听群众的。掌握了较全面的情况以后,再作出判断和决定。去年5月,公司要求便鞋日产量由4月份的五千双跃到六千双,厂的领导干部中发生了意见分歧。多数干部认为:群众干劲足,机械化、半机械化成绩大,日产六千双没有问题;但是,个别同志则认为:机械化刚上马,生产实效不大,增产幅度这样大,做不到。党总支考虑了双方的意见,特别是慎重研究了少数人认为增产有困难的意见,没有马上作出决议,让党政领导干部分头深入到各工序、科室,分别征求绱鞋工、纳底工、保全工、检验工等三十多人的意见。工人们说:机械化、半机械化成果很大,工人操作机器的技术日益熟练,增产潜力是很大的;但是,要增产,也得克服一些薄弱环节,主要是解决机器停台率高和进一步提高工人技术水平等问题。根据这些情况,党总支重新作了讨论,决定采取加强机器的维修保养、加强技术指导等三项措施,保证实现日产便鞋六千双。后来实践证明了党总支的决议完全正确,全厂最高日产量达到七千双,超额完成了计划。
实地察看
领导干部经常到现场多看看,掌握第一手材料,是他们了解情况的重要方法。去年第一季度,农村加工的鞋底忽然大大减少。原因在哪里呢?业务员们汇报说是农村劳动力紧张,加工有困难。问题是不是就这样简单呢?总支书记康兆祥等深入到保定县朝阳人民公社坦山生产队具体了解情况。在当地党组织的协助下,他们召开了包括有支部书记、生产队长、妇女主任、副业负责人、供销社业务员等人参加的座谈会。支部书记和生产队长都反映,农村劳动力紧张是事实,但可以利用农闲期间搞副业,一部分辅助劳动力也可以组织起来纳底。过去工厂业务员跟生产队党组织联系较少,生产队对副业生产的组织推动也注意不够。副业负责人和供销社业务员提出,纳底的麻绳分配不均、加工费支付不及时,影响社员积极性。这些意见,对康兆祥等很有启发。于是,他们就挨户到常纳底子的社员家中去察看。他们在许多社员家中,都看到堆着十双、八双纳好了的底子。一打听,原来绝大部分是老太太、妇女们利用一早一晚纳起来的,农忙对纳底子并没有多大影响,她们也乐意这样做,既有利生产,又增加收入。但因为业务员敛活、发活不及时,社员们得跑出十里八里地去送活、背底坯子,一耽误就是老半天,农忙顾不上,纳好了的底子也就只好堆放在家里了。在社员家里,他们还看到,纳鞋底的麻绳有长有短,有好有坏,分配工作的确不够合理。就这样,他们访问了五个县,十六个村,召开了十几个生产队干部座谈会,察看了一百四、五十户社员家加工纳底的实际情况,终于找到了鞋底加工量下降的真正原因。随后,工厂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生产队也加强了对副业生产的组织领导,农村加工的鞋底,迅速由每月三、四万双上升到六、七万双。
追根究底
他们经过听和看,掌握了一些情况,再进一步多想想,多问问,多提几个为什么,对掌握的材料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研究功夫,直到真正抓住问题的本质以后,才对症下药加以解决。去年,厂里机械化、半机械化水平迅速提高以后,机器绱鞋、机器纳底代替了手工,工人们笑逐颜开;但是,也发现了一部分老技术工人情绪不高。怎样认识这个问题呢?有的干部认为这是“老年人思想保守”,也有的认为“他们因为得不了超额奖而闹情绪”。当时,党总支只是根据这些反映,派干部到老工人中去进行教育。但是,事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个情况引起了党总支的重视,决定重新摸底。总支书记康兆祥和总支委员曹文昆都到小组跟工人同吃、同劳动,这时,老工人们说出了心里话。有的说:“干便鞋行业的也蹬上了机器,叫人打心眼里高兴!可是自己上了岁数,手慢,跟不上机器转。”有的说:“机器好是好,就是咱们干了三、四十年的手艺,用不上了,生产成绩赶不上新工人!”全厂技术最高的老工人郭景浩拉着康兆祥的手说:“书记,我有句话,可不知该说不该说——便鞋业也有好些手艺,小反、大反算是最复杂的,这些,我过去都干过;现在,咱厂全改为机器正绱了,难道这些手艺以后就都用不上啦?”老工人这些话,使他们感到,不能怪老工人情绪不高,应当归咎于领导上没有注意发挥老工人的技术特长和体会他们的实际困难。在他们反复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正好接到了商业部门转来的意见信。消费者对洪垣便鞋厂最近一个时期只出和平式、坤一带、四眼式等“老三样”产品,提出了意见。于是,党总支把老工人的反映跟消费者的意见联系起来思考,问题就更加明确了:用机器生产以后,产品一律,把过去生产的要求手艺强的产品丢掉了,叫这些手艺高的老工人也上了机器,结果,产品花色品种减少了,老工人技术特长也不能发挥。经过这一番研究,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本质。于是,他们把三十多名老技术工人抽出来,组成“工艺技术研究组”专门生产手工艺性质的产品。这一来,老工人们情绪高涨,不到半年时间,不但把过去丢掉的品种恢复了,而且还翻新花样二十五种,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反复试验
对于一时难以作出结论的问题,他们本着“放手发动群众,一切经过试验”的精神,反复地作试验,条件许可时,领导干部都亲自去试验。在增产节约运动中,党总支发动群众积极寻找代用品。工人们提出了泡花碱、海白菜、元枣、榆树叶等六、七种代用品。但是,也有人说:“打夹子离开了面粉哪能成!”到底能不能用代用品?哪一种代用品好?康兆祥先用小锅小盆把这些代用品都试验了一遍,摸清了这些代用品的性能,逐一作了比较,发现用榆树叶作成的浆子粘性很好。但是,为慎重起见,在正式推广以前,他们又在夹子车间找出有三、四十年打夹子经验的老工人贵增祥当场作试验,效果的确很好。这下,领导更加有底了,群众也都十分信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