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调查新的情况 解决新的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4-14
第7版()
专栏:

调查新的情况 解决新的问题
本报记者 韩国英
陕西长安县引驾迥人民公社的中共党委书记高志坤,在进行任何一项工作时,一贯坚持深入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他不仅以此鼓励自己,而且还经常以此鼓励别人。
引驾迥公社的党委委员虽然大多数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对当地情况比较熟悉,但是,高志坤仍然把调查研究当作党委会领导工作的首要任务。
这个公社在研究如何具体贯彻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方针时,党委会不少同志都很肯定的认为,大家都是土生土长,用不着研究,更无调查的必要,大办粮食嘛,中央指示的很明确,那就是抓粮食。引驾迥公社位于丘陵原上,共有七万四千亩土地,其中90%以上的面积是小麦,复种面积小,因此,小麦是全年粮食增产的关键,重点突出,应抓小麦。至于大办粮食的主要措施,因为地处旱原,丰产的关键在于水,不但生产用水困难,就是生活用水也不易,当然主要的是抓水利建设。这些主张看来头头是道,但是高志坤却不急于下结论,他认为这些基本情况当然是很重要,但是要解决这样重大的方针问题,仅仅了解这些情况是不够的。党委会当即决定解剖几个典型,再来讨论这个问题。党委委员们分别对石佛庄、南寨、三角坡等三个生产大队作了调查,并发动社员进行了讨论。从调查中发现,正是由于主要是小麦,作物单一,几乎没有经济作物,发展和扩大粮食生产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资金不足。这几个大队,除掉留下口粮、种籽、饲料以后,卖出商品粮所得的现金,光是发社员工资就差40%左右,水利设施、添置农具和耕畜等生产费用和基本建设就无法开支,更不要说公共积累了。那么,这几个队每年怎样维持再生产呢?主要是靠副业生产的收入。根据这个情况,要是把强劳动力,绝大部分投放到水利建设上,头两年还不能受益,不但基本建设本身维持不下去,就是维持生产和生活也要发生问题。党委会统一了这样的认识,既要大办粮食,也要发展副业生产,达到互相促进。但是在如何发展副业生产的问题上,又有了争论,有些同志说:“这里副业生产是大宗,社员都是本地人,谁不熟悉,过镰刀会(农历二月初八)上山,到了忙农会(四月初八)下山”。“上山打柴,过河脱鞋”,农民有这个习惯,自己会搞,公社党委用不着花费很大力气去抓。高志坤想:以前情况是这样,但是当前有没有变化呢?他在石佛庄几个队深入调查的结果,公社化以来社员们并不像以前那样积极上山啦!一些老社员讲的好,解放以前进山是饥寒人迫不得已。解放后人民生活情况逐渐改善,公社化后又办起了食堂,谁还愿意进山受那种苦呢?目前的副业生产情况,只能维持群众的生活需要和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仅由农业生产本身来积累那就很困难了。根据这些情况,公社党委以粮为纲,对副业生产进行了妥善安排。结果,去年副业生产收入大量增加,农业扩大再生产的投资也就增加了,去年和今年每年购进一百多头大家畜,大型农具两年中增加了一倍,六个管理区当中有四个使用了电力,水车、车辆等也增加了很多,因此粮食生产也迅速提高。1958年小麦亩产二百四十斤,1959年提高到二百七十八斤,去年又提高到二百九十斤。社员收入也普遍增加。
高志坤是本地人,做农村工作的时间很长,既熟悉本地情况又懂得生产技术。但是他在工作中始终以群众小学生的态度,虚心求教,随时随地注意掌握工作中的新问题,最近他去石佛庄生产大队工作,中途住宿在候官寨生产大队,仍然利用晚上时间请了几个队干部和社员,对当前落实“三包”的工作作了详细了解。他发现沟岔上一千多亩地包工仍然和一年前一样高,以前这里沟深地高,耕作要上沟下沟,运输困难,非背担担不可,包工包的高是合理的;但是去年由公社投资在沟口修了个水坝,大坝像公路一样平,把沟两岸连接起来了。条件变了,再和过去的包工一样高,那就很不合理了。经过进一步了解,这是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由于高志坤发现了这个问题,和队干部、社员们商量,及时得到调整,从而调动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