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广告和教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4-16
第5版()
专栏:

广告和教材
袁先禄
一部专门为非洲黑人摄制的美国影片正在非洲各地广泛地放映着。这部影片的内容是:拉尔夫·约翰逊·本奇的生平。
华盛顿的宣传家认为有必要使拉尔夫·约翰逊·本奇的生平在非洲成为家喻户晓,当然是有原因的。
“为了渗入非洲,必须利用黑人。”肯尼迪政府已经把他的副国务卿切斯特·鲍尔斯策划的这个方针付诸行动。可是,美国的黑人处境怎样呢?在种族歧视的狂流下,他们正在虐杀和饥饿的威胁下痛苦地挣扎着。这个事实,显然已经成为美国新殖民主义者用伪善姿态拉拢和诱骗非洲人民的一个障碍。肯尼迪政府负责非洲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威廉斯不久前到非洲访问时,就几次由于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而受到尖锐的责问。尽管他是那末善言巧辩,毫不脸红地吹嘘说美国政府一直在“不断强烈地”“促进所有民族的平等权利”,然而华盛顿的掌权者也知道这是不能取信于人的。他们感到需要拿出一些“实例”来。到哪里去找呢?有了,拉尔夫·约翰逊·本奇虽然是个黑人,在美国却一直是官运亨通。他从1941年开始在美国政府任职,1945年就被提升为国务院殖民地事务局代理局长,1946年到联合国担任托管事务局局长,1955年又爬上了联合国副秘书长的位置。把这样一个人物的生平向非洲人民大肆宣传一番,岂非足以证明黑人在美国不仅没有受到任何歧视,而且是受到了何等的重视。
拉尔夫·约翰逊·本奇这个传记片的由来就是这样。
其实,华盛顿的宣传家施用这一套手法已经不是第一次了。美国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在他所写的《我就站在这儿》一书中早就揭露过类似的骗局。书中引用了纽约《阿姆斯特丹新闻》的话说:“我们政府多年来雇用了黑人知识分子、表演家、牧师和其他许多人士来……露一露他们那些肥头大耳、刻意修饰的面孔,作为美国人人都是自由平等而种族界线纯属无稽之谈的活证据。”罗伯逊指出:“这种否认现实的全球性广告运动并没有达到目的。事实的说服力还是比空话来得大。”
现在,华盛顿的宣传家又把拉尔夫·本奇捧出来,其效果是否会更好一些呢?看来,这是值得大大怀疑的。
提起拉尔夫·本奇,非洲人民并不会感到陌生。早从1931年起,他就披着“黑人学者”的外衣不断到非洲去为华盛顿的白人老板搜集情报,因而获得了美国国务院的赏识而有机会进入官场,步步高升。他被安插到联合国以后,除了秉承华盛顿老板的意志到巴勒斯坦奔走活动了一番而外,还充当了美国新殖民主义的热心的推销员。他竭力劝说非洲人民不要为摆脱奴隶的处境起来斗争,而应当在联合国领导下采取“有秩序的”和“非暴力的”方式。这一套货色究竟是什么呢?去年在他以“联合国政治代表”名义率领下开进刚果的“联合国军”的所作所为,就足以说明问题了。因此,拉尔夫·本奇的发迹史不是别的,而只是他向华盛顿的老板出卖非洲黑人兄弟利益的丑恶历史而已。
尽管拉尔夫·本奇受到华盛顿老板这样的宠幸,可是他并不能因而免于受到种族歧视。不妨提一下1959年7月发生的一件事情。当时,拉尔夫·本奇突然兴致勃勃地想和他的儿子一起成为美国韦斯特赛德网球俱乐部的会员。但是,他从俱乐部主任那里得到的是一个傲慢的答复:“黑人不准参加!”好在拉尔夫·本奇是习惯于在白人老板面前驯顺听命的。他在受到侮辱性的待遇以后并没有提出抗议甚至表示不满,而只是“知趣”地说:“由于你保证我不会受欢迎,我就不会提出申请。”这件事实,当然在介绍拉尔夫·本奇生平的这部影片里不会提到,可是要想从人们记忆中抹掉却是办不到的。
被华盛顿的宣传家挑选出来作为黑人在美国受到重视的典型的拉尔夫·本奇尚且免不了这样的遭遇,那末一般的黑人群众处境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黑人在美国受到欺凌、侮辱、私刑甚至虐杀,这对非洲黑人说来已经不仅仅是传闻而是切身体验了。因为,非洲很多国家派往美国的官方代表,虽然有着外交人员的身份,可是仍然饱尝了种族歧视的滋味。这一类事件,难道发生得还少吗?
因此,尽管华盛顿的宣传家在目前向非洲人民展开的广告运动中那样地煞费心机,但是企图使非洲人民在银幕上看到拉尔夫·本奇那张“肥头大耳、刻意修饰的面孔”以后就相信美国统治集团对黑人有什么好感,终究是妄想而已。恰恰相反,这部影片倒会成为一种教材,它将使广大的非洲人民有机会重新回忆一遍拉尔夫·本奇向华盛顿的大老板们出卖非洲黑人兄弟的卑鄙经历,从而进一步认识美国新殖民主义的阴险毒辣的面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