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喜满田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4-18
第2版()
专栏:广西通讯

喜满田间
本报记者 燕凌
春来天上
喜满田间
这是在玉林公路旁一个人家的大门上贴着的一副春联。鲜艳的红纸,耀眼的大字,表达出来了这里的人们春天的喜悦。充满田间的喜气,使春天更新更美了。
3月初到3月中,我们由广西南宁到玉林,由玉林到博白,折回来又到平南、桂平等地的一些公社,由桂平回南宁。一路乘了火车、汽车、轮船,也有时候步行。正是春雨绵绵的季节,田野间的景象却鲜明而又热闹。
大路上、小路上,汽车、胶轮车、牛车,大江里、小河里,大船、小船,在运送着农具、肥料、粮食、蔬菜……在县、公社、大队的农具厂里,不断传出叮叮咚咚的声音,铁工、木工正在铸造、锻打、制作犁头、耙钉、锄头、粪桶、粪勺、车子……
火车上、汽车上、轮船上,却时常听到小鸡、小鸭、小鹅的叫声从一些竹笼里传出;村子边、小溪里、池塘里,家禽的叫声更加喧闹。人们都说,今年的家禽要比去年多好几倍。
去年秋天党中央发出的“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已经变成了新的物质力量。响应这个号召而种下的第一批种子,在这里已经开始丰收了。好多地方的同志都告诉我们:今年的春收作物面积之大在当地历史上是空前的;小麦、大麦、豌豆、蔬菜生长之好也是少有的。只是有些地方红薯曾经受了霜冻,嫩条嫩叶冻坏了不少;可是,随着天气转暖,已经重新生长出来了绿中透紫的新叶。在一些地方的大垌田(大片平坦土地上的水田)上远远望去,麦浪起伏;如果不是田间有些芭蕉、丛竹、榕树,真会以为是置身在5月间的华北平原上。过去这里一般是一年两熟,现在开始变成一年三熟,加上蔬菜和春种早熟作物就更多。公社里的同志们告诉我们,现在是月月种、季季收,有春种春收,有夏种夏收,有秋种秋收,有冬种冬收。过去常说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现在这里的春天也成了丰收的季节。
去冬今春的农村整风,贯彻执行党的政策,总结人民公社经验,也开始变成新的物质力量。在党的九中全会公报的鼓舞下,公社社员们干劲更足,争取丰收的行动更加踏实了。
在最近举行的社员代表大会上,在大队、生产队反复讨论落实包产指标和生产计划的会议上,处处是充满了信心的声音:“今年准能超包产!”“今年一定能夺得丰收!”这决不是空话。这是社员群众仔细地充分地讨论了有利条件、不利条件之后作出的“用铁锤在板上钉钉”一样的决定,是有充足的干劲和可靠的措施作保证的决定,是已经开始变成实际行动的决定。
“大好形势”,“有利条件”,总结出来几条,写在文件上、论文上,似乎是抽象的。可是,只要一经过公社社员群众议论,就越议论越具体,越生动。
玉林地区各县,前些时候在第一批展开整风运动的同时,已经普遍召开了公社生产队长以上的干部会,讨论春耕生产,讨论当前形势,分析具体困难,大讲有利条件。最近,又普遍召开了社员代表大会,落实生产计划,商讨增产措施,进一步贯彻执行党的政策,调动社员群众的积极性,发扬各级干部的积极性,团结一致,争取丰收。
从社员群众到各级干部,感觉得最具体也最满意的是今年的“三包”“四固定”包得切实,定得切实。今年全专区各公社生产队粮食包产总数大致相当于去年实产量(这里去年是中常年景)。这样包产之后,各队社员信心十足,纷纷定出了超包产计划,掀起了超包产运动。大家根据包产计划和超产计划算了账,实行了“一年早知道”,越算越觉得有奔头,不禁眉飞色舞。
社员群众和干部还感到最实际最有利的一个有利条件:劳动力回来了。博白沙河公社农业第一线增加了四千多个劳动力,城厢公社农业第一线增加了二千多个劳动力,……每个公社的农业战线上都增加了劳动力。实行“四固定”以后,95%以上的劳动力都固定在生产队。有人,什么不能创造出来呢?
不光是有了较多的劳动力,而且有了更好的领导力量。许多生产队的社员群众为之心花怒放的一件事情是“老支书回来了”,他们把这一条看得极为要紧。他们的“老支书”有生产经验,有斗争经验,同他们心心相连,从土地改革以来为他们办了不知多少好事。前两年为了别的任务的需要调到别的岗位上去了,在“大办农业、大办粮食”以后,又回到他们身边了。许多“后起之秀”,经过这次整风,思想水平、工作作风也大为改进。社员群众最满意的成分好、作风好、熟悉生产、会过日子的人组成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党的走群众路线、从实际出发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发扬起来了。每一块地怎样种、什么时候种,每一个劳动日怎样用、用到什么地方,从老农到青年,从社员到干部,人人都在用心计,人人都能出主意。支委会、队委会、支部书记、队长拿出来的方案,人人都觉得里面有自己的一份心血,可是比每一个人想的更周到、更高一着。这些领导干部天天都在他们身边,同他们一起参加劳动,一起商量生产,一起安排生活。干部的每一个活动,每一句知心话,在社员们看来,都是具体的、生动的“有利条件”。
在这里,许多地方过去被称为“水火之地”,雨多了就淹,不下雨就旱。几年来,大跃进,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在博白县,几年前修一个能浇一两千亩土地的水库,是“了不起”的工程了。现在,全县八十多万亩耕地,就有六十万亩可以保证灌溉的水田;去年这里受了二百多天未落透雨的长期干旱,也只有十五万亩地缺水。过去沙河公社绿湖大队大片土地缺水,只能种红薯,有了水利以后变成了一年三熟的粮食窝,“有女不嫁绿湖坡,绿湖米少红薯多”两年间就变成好像是“老辈子的事情”了。桂平过去更是易旱易涝的低产地区,经过几年水利建设也翻了身。光是一个金田水库就浇地十一万八千亩,能抗住七十五天的大旱;雨水多了又能顺利排洪。水利工程,不光能浇地,还带动了多少水轮机,加工大米,制造农具,发电,代替了多少劳动力!渠道里,清清的水在不断地流;水轮机在轰隆轰隆地响。在社员群众看来,这又是多么具体生动的“大好形势”!
有些社员把争取今年丰收的有利条件归结为“有人(领导有‘老支书’,劳动力有青壮年),有权(生产队有权制定种植计划、规定技术措施、安排各项农活),有心(超包产的信心、决心,干部和社员齐心,老农和技术人员都用心),有本(水利多、肥料多等等)”。有了这些,就能有劲,有粮食!
有没有困难?有。社员群众和各级干部在讨论的时候对于困难是认真对待的。去年有的地方受了灾,没有受灾的要支援灾区,在生活安排上自然会比丰收年困难一些。可是大家也看得很清楚,这个困难是暂时的,可以克服的。
在社员代表大会上,代表们在谈到每一个困难的时候,总是接着就提出克服困难的办法来。大家一条心集中在争取丰收上,“千方百计”就出来了。有些老汉把多少年“藏在肚子里”的老经验都倾倒了出来——办法是想不尽的,越想越多,可是又要用“想尽一切办法”的精神去想。老办法,新办法,大办法,小办法,凡是合乎实际、有益生产的,都是好办法。老办法往往可以推陈出新,小办法往往是大办法的萌芽或者是大办法的具体保证。在各种讨论生产的大会小会上,克服困难、争取丰收的种种办法,正像千万条小溪细流汇成西江巨浪。任何困难也难不倒英勇勤劳的公社社员。人们记着而且爱唱“刘三姐”第一场里的这些歌:
浪送船行风送帆,唱起山歌湾过湾;
山歌唱破千层浪,闯过一滩又一滩。
过了一滩又一滩,莫怕艰险莫怕难;
只要留得长流水,有朝冲倒九重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