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抗旱的潜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4-19
第6版()
专栏:河北通讯

抗旱的潜力
新华社记者 李峰 吴中群
人们在围桌吃饭的时候,在计划工农业生产的时候,常常很关心地谈起今年是否还会发生旱灾或发生像去年那样大的旱灾。但是人们更关心的是,今年我们如何战胜一般旱灾,或在更大程度上抵抗像去年那样的大旱灾,实现党的九中全会提出的争取今年农业丰收的任务。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周村公社双陵生产大队使用排灌机械战胜旱灾的情况,也许能从一个方面帮助人们研究这个问题,挖掘抗旱的潜力。
双陵生产大队有九台排灌机械,其中八台从去年年初到现在,一直运转比较正常。去年这里遇到百年未有的大旱,近三百天没下透雨,但全大队三千三百七十八亩水浇地,一般浇了九水至十水。这些地都是用机器浇的。全大队没用人推水车,没用牲口拉水车。腾出劳力加强了中耕、锄草等田间管理工作,腾出畜力加强了积肥等工作。因此,粮食作物生长良好。全大队粮食作物的产量,经过过秤计算,平均亩产六百八十斤,比1959年增长12%。今年,全大队的机器,因为还没有检修好,前一时期润滑油供应不足、质量不好,所以部分麦地又用水车浇灌。但绝大部分麦地还是用排灌机械浇的。到3月底,全大队一千一百六十亩小麦普遍浇了一水,一部分已浇过二水。
双陵生产大队去年在大旱之下粮食增产,也不都是排灌机械的功劳。去年他们把种棉花的大部分粗肥和化肥“优待”了粮食作物。因此粮食增产,棉花减产。但是这个地势高水位低
(井深四五丈)的大队,在大旱之下使农作物不缺水,不用人力、畜力拉水车,能腾出劳力把粮食作物管理得更好,能腾出畜力为粮食作物多积肥,这却是他们充分发挥了排灌机械作用的结果。
双陵生产大队的九台排灌机械,共六十五马力,平均五十一亩多水地有一马力排灌机械。邯郸地区一百三十九个公社,具有这样的机灌水平的生产大队,数量并不很少。全市共有十万多马力的排灌机械,除去由水利工程自流灌溉的水浇地以外,井水浇地共四百三十万亩,平均四十三亩有一马力排灌机械,还高于双陵生产大队的机灌水平(这些井水浇地还有很大部分是用水车等浇灌)。邯郸市的机灌水平,在河北省也并不是最高的。
但是,也有些公社或大队的排灌机械运转得不大好,有的很不好。当然,过去人们用惯辘轳和推惯水车,现在要开机器,有时开不动,或转转停停,或损伤些零件,是难免的。他们需要一个学习掌握机器的过程,需要工业部门支援。各地工业部门也正是这样作了。现在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配件由工厂运往农村;大批工人下乡帮助修理机器,排灌机械经过修复,已经开动了起来。
可是,据我们所见所闻,有些干部或机手,对于排灌机械(以及其它农业机械)只重修,不重管,只使用,不重视提高使用技术。有的大队用机器时就开,不用时就扔到一边,任其风吹雨淋受冻。顽皮的孩子在机器里尿尿玩也无人过问。机器一坏,他们不找原因,就不加分析地说,配件质量不高,机器不好。办法是再买再修。结果是买的多、坏的多,修了这台、坏了那台。
双陵生产大队排灌机械的利用率比较高,就是因为他们重用,重修,也重管。这个大队管机器的副队长杨昌士说,他们实行大队所有,生产队管理使用,大修费由大队负担,五元以下的修理费及其他费用由生产队负担的办法,就使生产队长、机手和社员们爱护机器了。1960年以前可不是这样,那时全大队的排灌机械都由大队管,大队包一切费用;生产队只用不管不修,不花钱。所以有的生产队干部、司机手和社员就不注意爱护机器。小零件丢失损伤的较多。机器上缺一个或坏一个小零件,不是机器不好运转,便是因此损伤大零件。由于机器的一切费用都由大队开支,那些使用机器好浇地成本低的生产队,也分担了那些不爱护机器的生产队修理机器的费用。实行现在的办法以后,各生产队的干部、机手,对小零件和工具保护就认真了,机器利用率大大提高了。
杨昌士非常得意地谈到他们的技术定额管理和计时计件加奖励的工资制度,以及其他制度。他说这些制度能催促机手们爱护机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他们规定了各种机器每天浇地的定额耗用的燃料、机油定额和浇一亩地的成本;规定了各种机器的机手每浇一亩地记工分的标准和每超额浇一亩地的奖额(工分)。规定这些办法的原则是:在一般情况下,使机手能够达到定额,机手一天所得的工分高于壮劳力所得的工分。在检修机器时,机手们的工资按时计算,每天的工分和一般壮劳力相同。各种定额还根据机器使用的实际情况,在适当时机修改。有了这些定额,他们就鼓动各机组之间开展竞赛,比谁的效率高,比谁花钱少,比谁的思想好。五天一评比,先进的机组大队奖一面流动红旗,还发给奖金。谈到这里,我们插问道:“这样大队每月就得要拿出十几元奖金,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吧?”杨队长笑了笑,用反问我们的方式回答说:“你们算算,九台机器二十七个机手,为了多浇地获得红旗和奖金,少坏一个零件,少用点煤、油,值多少钱?一天多浇几亩地,地里多收点,值多少钱?节省多少劳力?”
杨昌士告诉我们,他们的排灌机械运转得比较好,也是他们加强对排灌机械工作领导的结果。加强领导的办法,就是大队由一名副队长专职担任“机器队长”。有了“机器队长”,再和群众商量,办法就有了。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经验。邯郸市一位负责同志告诉我们,这个市凡是排灌机器利用率比较高的公社和生产大队,都有干部专管;凡是利用率低的队,都无干部专管。的确,一个大队有八、九台排灌机械,二、三十名机手,顶得上一个小工厂的规模了。没有一个厂长似的“机器队长”挂帅管,是管不好的。这种情况,对公社、县、市等领导农业生产的部门,也同样提出了急需加强对排灌机械和其他农业机械管理的问题。邯郸市各公社一般都有几十台排灌机械,一个县至少六、七百台,多的有一千八百多台,全市共有万余台,等于全市近两千台土洋机床总数的五倍多。管理这些机床的工作,从工段、车间、工厂到市机械工业局,在组织上和管理制度上,都有一套。而万余台排灌机械的管理工作,在组织上和制度上,还没有一套。最近,邯郸市和各县,才成立农业机械管理局。看来这是维护、使用和发展现代农业生产力所必不可少的。
双陵生产大队二十七名机手,具有高小文化程度的只有二人,上过三四年小学的三人,其余二十二人是一二年小学的程度或文盲。他们大部分是1959年才和机器打交道。这个大队,基本上可以代表这个地区的一般情况。这些机手十分需要工业部门在技术上给予支援,迅速提高技术水平。但是,现在有些干部十分注意机械的配套或生产配件,这当然是燃眉之急的大事,必须作好。但是机手的技术水平如何适应使用机器的要求这一“配套”工作,还没有被一些同志重视,或思想上重视而没有采取具体措施。双陵生产大队不同。1959年冬他们就办了个机手训练班,训练了全部机手。训练班的教员是两位开机器开得好的机手,课堂是机房,教材也最标准——机器。他们的机器从去年以来运转得比较好,和这点老底子是分不开的。当然他们才仅仅闯进了技术关口,还没有完全过关。
双陵生产大队的经验和我们在邯郸市的见闻,好像使我们看到了挖掘排灌机械潜力的一把钥匙:对排灌机械要用、管、修并重;需要像目前搞配件生产和修理那样,要认真管理,大力提高使用技术。这样,才能巩固当前检修的成果,才能使更多的排灌机械变成公社社员手下的“水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