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龙祠蜂窝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4-23
第6版()
专栏:游记

  龙祠蜂窝泉
  苗风
山西临汾县姑射山下,有一座古庙——龙子祠,人们顺嘴叫成了龙祠。这座古老的建筑,随着地势越来越高,也还雄伟壮观。一进庙门,爬一段人工石坡,便到献亭;献亭后面是龙王殿,再上去是水母娘娘宫。在解放前多年战争的岁月里,古庙受到很大破坏。
古庙右侧一个山洼里,到处都是泉眼,人们比作蜂窝,叫蜂窝泉。
蜂窝泉的水冬暖夏凉。冬天,蒸气滚滚,人们喻为龙吐云雾。龙祠的人就利用这云雾,培养出了名贵的韭黄菜和明菜。明清两朝,这些菜年年都要“进贡”皇帝。
培养韭黄菜和明菜的土地是一种特殊的土地。下面用砖砌成许多流水道,上面铺二三尺厚的土,栽上韭根以后,再盖上几寸厚的稻草和骡马粪。就靠地下流水的蒸气,不出腊月二十三,第一刀最鲜嫩的韭黄菜就送到北京。正月十五前,明菜(最鲜嫩的韭菜)和黄中透绿的蒜苔也跟着送到北京。
蜂窝泉的水,在龙祠庙前,汇成了几条大河——上官河、下官河、洪渠河、磨河、子母河……好像六七条蛟龙竞游一般。这几条大河,在姑射山下肥沃的田野里,化成了千渠万溪。站在龙祠向下一望,遍地银光闪闪,人们喻为龙抖银须。
蜂窝泉的流水是清澈的,蜂窝泉的传说是美妙的,然而,在旧社会里,蜂窝泉的每一滴流水就是一粒仇恨的种子。世世代代的农民,为了争到一滴水,在地主们的挑斗和利用下,付出了多少鲜血和生命。在浇地的季节里,从龙祠到汾河,方圆几十里,大大小小的岔水口上,都有背着干粮,扛着锨钁,握着刀矛的人守卫着。不论是渠与渠之间、村与村之间,户与户之间,人与人之间,就是姑舅表亲,父子兄弟,为了水,都如大敌当前,日夜戒备着。
分水的斗争是十分尖锐的。下官河的第一个分水口,是用生铁铸成的,名曰“铁帮铁底”,近两米宽,两米高。就在这个分水口的旁边,有一个很大的坟堆,叫“官圪墶”,据说,里面埋葬着道、府、县三级官员。在铸造铁帮铁底以前,因为三级官员三堂分水不公,被农民活活地埋葬了。
龙祠蜂窝泉的水,搅拌着世世代代农民的鲜血流着,流着……。
解放以后,晋南水利委员会搬进了龙祠。公社化以后,统一规划和调整了渠道,还来了个“北水南调”,开凿了一条“跃进渠”,不仅浇了襄陵,而且浇了侯马。扩大浇灌面积四十多万亩。
在修“跃进渠”的日子里,公社的社员们,不论是临汾人还是襄陵人,不论是上官河的人还是下官河的人,他们挥动着雪亮的锨钁,但他们不是在相互厮杀,而是在为了共同的幸福生活,进行着忘我的创造性的劳动。
在大跃进的日子里,龙祠人民公社在龙祠庙前修建了一座水力发电站,在龙祠的南面修建了一座电气化的陶瓷厂和机械厂,在龙祠的北面修建了一座炼铁厂,在各条渠道上修建了三十多座小型水力发电站,有七座已经开始发电。龙祠庙前一个水闸的扁额上书写着四个鲜红的大字:功在于党。这是多么亲切的语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