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阅读
  • 0回复

陶器世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4-30
第6版()
专栏:游记

  陶器世界
  韩其楼
在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交界的三角地带,东面对着波光滟滟的太湖,西南面插着垒垒高峰,以天目山支脉南山为屏,荡漾的流水,微茫的岚影,好像布置在一幅山水国画里。这就是全国闻名的陶都——宜兴鼎蜀镇。这里方圆三十里,遍地产陶,几乎是家家做坯,处处皆窑。千百年来,生长在这块美丽土地上的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勤地从事着这个事业。
陶都古称荆谿(谿同溪),因苍山清溪而得名。称它荆谿已是春秋战国时代了。秦汉两代叫做阳羡,时人写下《阳羡名陶录》、《阳羡茗壶赋》等诗词赞美过陶都。后来周处的儿子周?,因三兴义兵,卫国有功,晋惠帝将阳羡改名为义兴,封给了周?。几百年后,宋代太宗皇帝名叫光义,为了避讳与皇帝排名的缘故,改义兴为宜兴,以后就一直称做宜兴。
宜兴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光绪二十二年,鼎蜀镇的陶业工人就向资本家进行过罢工斗争。1927年11月1日的晌午,共产党员万益同志,站在宜兴县衙门楼顶上,接连鸣枪三声,一批勇敢的工农青年,马上占领了警察局和县衙门,钟楼上升起了革命的红旗,宣告建立了革命政权——工农委员会。这是东南沿海当时最有声色的一次农民运动,着实地打击了反动政权,震惊了帝国主义。
提到宜兴陶器,人们马上就会连想到中外闻名的紫砂茶壶。茶壶本来是一般的饮具,可是宜兴的紫砂茶壶却有特殊的性能,用以盛茶,茶味特别清醇,暑天隔夜不馊;应用经久,非惟色泽越发光润古雅,沏出来的茶也越醇郁芳馨,甚至空壶里注入沸水也有一股香味;而且造型大方,富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最近有一种名为
“云龙”的紫红色茶壶,是名艺人朱可心的新作。满壶浮雕着一片起伏着的云彩,两条巨龙在云层里翻腾,神态矫健,其中有一条龙钻出了壶盖,这条龙的头能伸能缩,犹如隐现穿行在云海之中;从云端下垂的龙尾构成了壶把,真是活龙活现,既实用又美观。所以寸柄之壶,盈握之杯,往往珍同拱璧,古今中外,讲究饮茶的人,都以紫砂茶壶为珍品。
建国以来,紫砂茶壶远销世界五十多个国家,先后参加了六十六次国际性博览会。有着千年历史的紫砂茶壶,从来不曾有过像今天这样崇高的声誉。
各行各业的创始,据说都有祖师,世代相传。那么,宜兴陶业是谁创始的呢?有人说,两千四百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代,越国大夫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复灭吴国以后,认为勾践是个不容易共安乐的人,便主动放弃了官职,带着西施漂过太湖,隐居在宜兴,烧起陶器来。宜兴的陶业就是这样开始的。历来,陶工都供奉范蠡为陶业祖师,称为陶朱公。鼎蜀镇的蠡墅和施荡桥,就是范蠡和西施当年居住和游玩过的地方。
说范蠡是陶业的祖师当然只是传说。陶业和许多其他事业一样,都是无数不知名的劳动者,经过多少代的艰苦劳动,积下无数宝贵的经验,世代相传,才日趋完善起来的。早在宋代,宜兴陶器已经成为全国各地窑场的楷模。
陶都在历史上放过异彩。但是在国民党统治的年代里,它的遭遇却是悲惨的。解放前,这里有十四条龙窑被日寇和国民党军队改筑成碉堡。被毁厂房两千多间,生产一落千丈,技艺处于绝境。“坐正月,闲二月,双手空着过三月,四、五、六月无人问,七死八活九还魂,十月头里忙一阵,十一、十二受饥寒”。这首民谣就是当时陶都冷落萧条的写照。
1949年,春风吹绿了大江两岸,红旗插到太湖之滨,陶都才重新获得了青春。今天的陶都,到处充满了欢乐的歌声,到处充满了新建设,新变化。要是你能亲到陶都一看,你就将被她的美丽景色和繁荣气象所吸引住。如果从水路到陶都去,首先看到的是碧波万顷、水天一色的太湖,湖中风帆片片;著名的陶器产品就从这里运出,行销各地。在鼎山、蜀山汤渡一带河道的两岸,闪烁发光的各式陶器——缸、坛、罐、瓮……高高低低,堆积如山,俨如一幢幢高楼大厦;许多房屋、牌楼也有用陶瓷建筑的,这种新颖奇妙的景象,使一个乍来的客人,犹如步入了陶器世界。如果你登上那座由苏东坡题名的蜀山,一眼就望见了对面的鼎山,陶都历历在目。红色的大烟囱林立鼎蜀,古老的龙窑密布山坡,吐着翻滚的浓烟,飘浮在万里长空;到了夜晚,陶都的景色更是诱人,上百条龙窑全身从鳞眼里喷出的火焰,有如千万朵红花,构成一幅壮丽的图景。
  (附图片)
  任涂庭老师傅在雕刻花瓶 郑光华摄
  江南陶乡小景 启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