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讨论 关于晚稻高产黑黄交替变化的现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5-04
第7版()
专栏:学术动态

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讨论
关于晚稻高产黑黄交替变化的现象
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最近在上海举行了水稻丰产研究经验交流会。会上与会研究单位除交流三年来的研究成果外,还集中讨论了高产晚稻黑黄交替变化的规律,以及如何看待陈永康的主要经验等问题。(叶色变化反映植物养分供应状况。氮素足则叶色深(黑),对生长表现出促进作用;氮素低于一定水平则叶色淡
(黄),对地上部器官的增大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陈永康认为:高产的水稻应有节奏地出现明显的黑黄变化,这种变化意味着高产形成过程中水稻群体有协调的发展。晚稻有“三黑三黄”(它的发棵、长粗、长穗明显地划成三个阶段)。会上对这些问题都存在着不同的意见。
对于控制叶色黑黄变化是否是高产的必要措施,“三黑三黄”是否是高产的规律问题,一种意见认为黑黄交替的变化与晚稻的高产有必然的联系,黑的阶段叶片内物质积累,黄的阶段植株内物质调配,加强黑黄交替是高产形成的基本过程,陈永康的“三黑三黄”措施是符合植物内在生理规律的,是获得相对稳定高产的肥、水措施的表现,因此是高产的规律。另一种意见认为黑黄变化并非是实现高产所必须出现的,肥多时叶子就会发绿,肥少时叶色变黄,高产田往往肥施的多些,采取了抑制办法之后,色就会变黄,因此必然有黑黄变化出现,但并非必要的,更不一定需要三次促进,三次抑制。持这种意见的人还举出浙江农业科学院所栽培的老来青晚稻和嘉兴县有些农民栽培的丰产晚稻为例,证明它们并没有出现黑黄交替的变化。有同志并认为陈永康去年在南京栽培的几块高产田就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三黑三黄”。
对于陈永康的“三黑三黄”是否有其内在的生理基础的问题。一种意见认为陈永康的“三黑三黄”是符合内在生理规律的,叶片功能的转变和叶层功能的交替是出现黑黄变化的可能的内因;三黑是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三黄是三个转折点。每次黑的时候,各有一组的叶片在起作用,三组叶片各有其不同的特点:一是生长速度,形态结构上的不同;二是氮碳代谢上的不同,前期一组叶片以氮代谢为主,中期一组叶片是氮碳并重,后期是碳代谢为主;三是各有其生长中心,养分供应的部门不同:前期一组主要供长分蘖长根用,中期一组主要供长茎秆用,后期一组主要供长穗用。另一种意见认为黑黄变化是人为措施的结果,为了高产,也可以有节奏地让叶片出现黑黄,但是黑黄变化与叶片功能交替似乎联不起来,所有叶片均是早期是氮代谢旺盛,后期以碳代谢为主。按出生先后,大致可以区分那些叶片是供给那些器官的养分,可是把叶片划为三组,区分它们在功能上有无不同,目前还缺乏科学根据。
对于陈永康的主要经验是什么的问题?一种意见认为“三黑三黄”的技术经验综合了陈永康的主要栽培经验,有节奏地控制水稻的黑黄变化,意味着在高产形成过程中,水稻群体有协调的发展。另一种意见认为“三黑三黄”不能概括陈永康的经验,而且黑黄变化一般人不大容易捉摸。持这种意见的同志认为陈永康的经验应概括为“土为基础,苗为指标,肥、水措施为主要手段,保持作物清秀老健,高产而不倒伏”。还有同志认为陈永康的高产田稻株很整齐,群体的结构很好,因此我们要很好的总结陈永康如何运用积极促进、适当抑制的方法来控制群体中个体的生长发育,探求高产水稻的群体动态结构。有不少同志还认为用“三黑三黄”来介绍陈永康的经验,不十分恰当,往往引起误解,因有人把它当作公式去套,硬要在水稻栽培过程中出现三次黑三次黄。甚至在其他的作物上也一定要出现黑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