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古代希腊的伟大哲人——赫拉克利特——纪念世界文化名人赫拉克利特诞生二千五百周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5-07
第5版()
专栏:

古代希腊的伟大哲人——赫拉克利特
——纪念世界文化名人赫拉克利特诞生二千五百周年
伍思玄
距今二千五百年前,在古代希腊诞生了伟大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哲学家赫拉克利特。
在赫拉克利特所生活的年代,希腊社会正处于奴隶占有制的形成时期。在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过程中,手工业从农业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并且得到了迅速而普遍的发展。新兴的工商业者打破了氏族的血缘关系并且脱离了农业而组成新的社会集团,从而产生了新的需要,形成了和氏族制度相对立的利益。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和工商业奴隶主集团的形成,希腊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批唯物主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即是其中最大的代表。他继承了米利都学派的唯物主义,并把它推向了当时的高峰,成为当时最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工商业集团同氏族制度的矛盾和斗争也在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中得到了反映。在赫拉克利特的一生中,希腊早期历史上发生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和斗争。当时社会财富大量集中在工商业者的手中,因而要求制定符合自身利益的新法律巩固自己的社会地位,以对抗氏族势力。赫拉克利特坚定地支持了新的法律,他说:“人民应当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自己的城垣而战斗一样。”工商业奴隶主集团在这一斗争中处于绝对优势,他们的利益符合当时社会的发展,这就决定了他们在这一斗争中必然取得胜利,因此他们对自己的前途满怀信心,他们具有强烈的斗争精神,在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中就处处充满着这种斗争精神。这成为赫拉克利特哲学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在他的残篇里有许多这样的话:“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一切都是通过斗争和必然性而产生的。”和这种战斗精神成为鲜明对照的是氏族贵族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观点,他反映了氏族贵族对于历史变革的恐惧和悲观情绪,认为“一切都服从命运,命运是宇宙秩序之源”,企图求助于命运来挽救趋于崩溃的氏族“秩序”。这里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赫拉克利特宣称:“正义就是斗争”,毕达哥拉斯认为:“美德乃是一种和谐”。
在赫拉克利特看来,“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照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他的信条是:“可以看见、听见和学习的东西,是我所喜爱的”。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赫拉克利特在一本如今已失落了的论自然的著作中广泛而详细地研究了自然现象。
赫拉克利特从可以看见、听见的自然界出发,首先就和宗教观念展开了斗争,并且唯物地解释了世界的本质:
“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转引自《列宁全集》第38卷,第395页)。
赫拉克利特所表述的原理具有和其他早期希腊唯物主义哲学所共有的素朴性特点,这就是他们都把世界的物质基础,把物质性,素朴地理解为某种可以感觉到的具体事物,赫拉克利特就是把火看成为世界的物质基础。但是,这种表现着历史特点的素朴性并不能掩盖这种哲学在本质上是极为深刻的唯物主义观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对赫拉克利特的这一段话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是对于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的说明。”(同上,第395页)。不能把列宁的评价简单化地理解为赫拉克利特达到了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因为列宁同时多次地指出赫拉克利特唯物主义的素朴性,说它具有“生动性、新颖性、素朴性和历史的完整性”(同上,第396页)。
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世界的物质基础,这首先是指火是形成宇宙的最初的始基。他说:“火的转化是:首先成为海,海的一半成为土,另一半成为旋风……”,宇宙就是这样由火的转化而形成。这种关于宇宙起源的见解确是极为素朴的,带有直观的、猜测的、非科学的性质,但是,在人类文化史的初期,这种坚持从世界本身而不是从宗教观念来说明世界的本质和基础的唯物主义观点,却为科学的发展道路开拓了正确的方向。火在赫拉克利特看来还不仅是形成宇宙的始基,而且是现存世界的千变万化的基础:“火死则气生,气死则水生。土死生水,水死生气,气死生火;反过来也一样。”世界就这样永不停息地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赫拉克利特正是用火的这种转化来解释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火通过转化产生一切,而一切又通过转化产生火。”(同上,第388页)
可以看出,赫拉克利特对于火的描述包含有极为生动的辩证法的内容。火永恒地运动着、变化着,并且是“按照规律燃烧着,按照规律熄灭着”。赫拉克利特把火看成是一种具有规律性的现象和力量,并且使用了一个独创的概念来表述火的这种决定着世界运动和变化的规律性,这个概念就是“逻各斯”
(?????)。他说:“这个‘逻各斯’……永恒地存在着,……万物都根据这个‘逻各斯’而产生。”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是一个和“天意”、“理性”等等神秘的宗教观念根本对立的概念。他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世界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所创造的……。”这就使我们有根据驳斥资产阶级哲学史家对于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所作的神秘主义的歪曲。我们还可以从古代哲学家的记述中看到赫拉克利特对于“逻各斯”、必然性的概念作了正面的唯物主义规定。例如柏拉图在《泰阿泰德》这篇对话中曾经提到:“必然性,一切现象的必然性是联系和联结,这个观念的来源是赫拉克利特。”(同上,第394页)赫拉克利特把规律性、必然性理解为现实事物本身的联系,这个规定乃是纯粹唯物主义的观点。这就在本质上排除了规律性概念中的神秘主义内容。
赫拉克利特把“逻各斯”规定为现实事物之间的联系,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些观念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它打击了当时的宗教唯心主义观点,而且还表明在人类认识世界的历史中人们的认识能力已经达到了新的阶段(例如在泰勒士那里就还没有原因这个概念),研究这些观念的产生及其发展,可以揭示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般过程,因而具有深刻的认识论的意义。列宁在研究赫拉克利特的哲学时极为重视他的“一切事物的联系”这个观念,并且指出:“自从‘一切事物的联系’、‘原因的链条’的观念产生到现在已经有数千年了。比较一下在人类思想史上人们是如何理解这些原因的,就会得出无可辩驳的确凿的认识论。”(同上,第394页)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赫拉克利特的哲学是一种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这个原始的、素朴的,但实质上是正确的世界观,是古代希腊哲学所固有的,它第一次由赫拉克利特明白地列述出来:万物存在着,同时又不存在着,因为万物皆在流动着,万物皆在经常变化着,万物皆在不断产生与消灭的过程中。”(《反杜林论》)这个世界观是唯物主义的,也是辩证法的。
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人类历史或我们自身的精神活动时,在我们面前首先呈现的是种种联系和交互作用的无限错综之图画,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万物皆动、皆变、皆生、皆灭。”(《反杜林论》)赫拉克利特既要求面向可以看见、听见的自然界,他就必然也面对着这一幅辩证的世界图画。对于这幅世界图画的辩证的规律性,赫拉克利特曾经用“逻各斯”这个概念作了概括。如上所述,这个“逻各斯”在赫拉克利特哲学中的涵意就是事物之间的联系。现在要进一步谈到,在赫拉克利特那里,“逻各斯”,规律性,事物之间的联系,还有着更为丰富的辩证法内容。
在赫拉克利特看来,各种事物在相互联系中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经常不息的运动之中。“人怎能躲过那永远不息的东西呢?”赫拉克利特喜欢用河水的流动来说明“一切都像一条河一样流着”。柏拉图曾经讲到,“赫拉克利特在某一个地方说:一切皆流,无物常住;他把万物比做一道川流,断言我们不能两次走下同一条河。”艾修斯也记载说:“赫拉克利特否认宇宙间是静止和常住不变的,因为这种状态只有包含着死亡;他认为万物都在运动:永恒的事物永恒地运动着,暂时的事物暂时地运动着。”在赫拉克利特的残篇里有这样的话:“我们走下而又不走下同一条河”,“我们既踏进又不踏进同样的河流”,“走下同一条河的人,经常遇到新的水流”。赫拉克利特在表述事物的运动时,已经包含有变化的观念了。他没有把运动的观念局限在机械运动的形态上,而是看到了事物的变化:“我们存在而又不存在”,“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在赫拉克利特看来,任何事物都不是从来如此和始终如一的,任何事物都是从另一事物转化而来并且再转化为其他事物。因此,对于赫拉克利特,事物的变化,转化,同时即是一个永不停息的产生和消灭的过程。
赫拉克利特的这个观点,同氏族贵族哲学家的世界观,例如爱利亚学派的观点,是根本对立的。这个学派的最大的代表巴门尼德说:“一切是一并且是静止的”,他在对运动、变化、产生、消灭的观点大肆污蔑和攻击之后说道:“只剩下一条途径可说:存在物存在。在这条途径上有许多标志表明:因为它不是产生出来的,所以也不会消灭,完整、唯一、不动、无限。它没有过去和未来。”在新事物必然产生和旧事物必然死亡的辩证法规律面前表现得如此惶恐不安而自欺欺人地闭起眼睛不敢承认这个客观规律,以至于把世界说成没有未来,这种氏族贵族的哲学多么鲜明地反映了他们对于自己走向没落的命运的恐慌情绪和顽固态度。
当然,在赫拉克利特那里,“辩证的思维还在天然生长的纯朴中出现”,因为“在希腊人那里——正因为他们还没有进步到对自然界的解剖和分析——还是把自然界当作一个整体而从总的方面来观察。自然现象的总联系还没有逐一地加以证明:这种联系对于希腊人乃是直接的直观的结果。”(《自然辩证法》)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在进一步研究自然时,就显然不够了,因为“无论这种见解怎样正确地抓住了现象的整个图画的一般性质,可是要解释整个图画所由构成的个别部分,则它实在是不够的;但若我们不知道这些个别部分,那么整个图画对我们也是不清楚的。”(《反杜林论》)因此,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远没有达到科学的形态,它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虽然是自发的、直观的,但是他对于事物的观察却表现了惊人的敏锐和深刻。凡是在他看到联系、运动、变化以及产生和消灭的地方,他都看到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在赫拉克利特看来,联系、联结、结合,也就是对立面的相互依存。他说:“结合物既是整个的,又不是整个的,既是协调的,又不是协调的,既是和谐的,又不是和谐的。”为什么是这样呢?这是因为结合、协调、和谐等等是由对立面构成的:“他们不了解如何相反者相成:对立造成和谐。”“自然也追求对立的东西,它是从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从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例如自然便是将雌和雄配合起来,而不是将雌配雌,将雄配雄。自然是由联合对立物造成最初的和谐,而不是由联合同类的东西。”在赫拉克利特的著作残篇里,有关对立面的言论也是最多的,在这些关于对立面的言论中不仅谈到了对立面的相互依存,而且还谈到了对立面的相互转化。例如:“在我们身上,生与死,醒与梦,少与老,都始终是同一的东西。后者变化了,就成为前者,前者再变化,又成为后者。”在这里赫拉克利特所看到的对立面的“同一”不只在于双方相互依存,而且还在于双方可以彼此转化。而事物的运动变化以及产生消灭,实质上也就是对立面的相互转化:“冷变热,热变冷,湿变干,干变湿”,“神是日又是夜,是冬又是夏,是战又是和,是不多又是多余。他变换着形相”。列宁在研究赫拉克利特的哲学时特别记下了他的关于对立面转化的思想:
“在赫拉克利特看来,世界的基本规律(逻各斯——词,有时是ε?μαρμ?νη)是‘向对立面转化的规律’”。(《列宁全集》第38卷,第391页)然而在赫拉克利特关于对立面相互关系的思想中最深刻而富有特征的一点却在于他从工商业者同氏族制度的斗争中直观地看到了事物的产生和消灭的动力和根源乃是事物之间的斗争。在赫拉克利特的时代,看到对立面相互依存现象的并不只是赫拉克利特一个人,就连毕达哥拉斯也曾注意到对立面的依赖关系。但在那时除了赫拉克利特之外还没有第二个哲学家看到事物之间的斗争在事物的产生消灭过程中所起的决定作用。赫拉克利特有这样的话:“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他还说过:“应当知道,战争是普遍的,正义就是斗争,一切都是通过斗争和必然性而产生的。”尽管这个斗争的观点在赫拉克利特那里并未从辩证法的高度加以论证而只不过是对于社会生活中的斗争的直观表述,然而这毕竟是赫拉克利特哲学中最具有革命气息的观点。而作为注定要在历史斗争中灭亡的氏族贵族的哲学家如何敢于揭示对立的斗争的规律呢?毕达哥拉斯不仅是不敢揭示对立面的斗争,而且他的哲学正是要力图调和对立面的斗争,宣称“一切都是和谐的”。
关于对立面相互依存、转化和斗争的辩证法,是赫拉克利特哲学的卓越成就,是他对人类文化的伟大贡献,是哲学史中的优秀遗产。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这篇著名的文章中一开头就提到斐洛关于赫拉克利特辩证法的一段记述,这段记述说:“因为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所以在把它分为两半时,这两个对立面就显露出来了。用古希腊人的话来说,他们的伟大而光荣的赫拉克利特不就是把这个原理作为自己哲学的中心并作为一个新的发现而引以自豪吗?”列宁在提到这段记述时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是辩证法的‘本质’之一,是它的主要特点或特征之一,甚至是它的最主要的特点或特征)。”赫拉克利特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发现了辩证法的实质,这不仅在当时值得“引以自豪”,而且就整个欧洲思想发展史来说,这个发现还因为近代哲学为形而上学所统治而显得更加光辉,因而也更其可贵。对于近代的形而上学哲学家,如恩格斯所说,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他们是一点也不理解的,并且说:“他
(指形而上学者——作者)的说法是:‘是则是,否则否,除此以外即是鬼话。’在他看来,事物或是存在,或是不存在;同样地,某一事物不能同时是自己又是其他事物。正和反是绝对互相排除的,原因和结果也彼此处于固定的对立之中。”
(《反杜林论》)形而上学只看到对立两方的互相排斥,而看不到它们的互相联结和转化,因此“它总要遇着一定的界限,在这界限之外,它就变成片面的、局限的、抽象的,而陷于不能解决的矛盾之中了。”(《反杜林论》)在这里,历史的发展要求在新的条件下批判继承并进一步发展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在现代条件下所制定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不仅是对于现代的生产斗争知识和阶级斗争知识的总结,而且还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赫拉克利特所奠定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已经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中得到了发扬光大,成为一种威力无穷的万能的世界观。但是,它已经不是赫拉克利特时代的天才直观的结果,而是像恩格斯所说的,“在我们这里却是严格科学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研究的结果,因而也就具有确定得多和明白得多的形式。”(《自然辩证法》)因此,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又不是赫拉克利特哲学的简单的继承,而是哲学史经过二千多年的发展所完成的一个根本的革命变革。这个革命标志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一个在本质上全新的阶段。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同赫拉克利特哲学在本质上的差别并不简单地只是由生产水平、科学状况和认识能力所决定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赫拉克利特的哲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剥削阶级——奴隶主的世界观。作为氏族制度的破坏者,工商业奴隶主曾是革命的,作为剥削制度的维护者,这个阶级又是保守的和反动的。这种矛盾的、两重性的阶级利益,决定了赫拉克利特的哲学不可避免地包含有跟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不相容的倾向。
赫拉克利特高唱“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但是当他作为奴隶制度的维护者而同奴隶相对立的时候,他却进行起“宁取永恒的光荣而不要变灭的事物”的说教,一切事物都通过斗争而运动、转化、产生和消灭的辩证法对赫拉克利特就成为巨大的威胁了。因此,即使赫拉克利特在同氏族制度的斗争中表现出一定的革命精神,也毕竟因为受狭隘的剥削阶级利益的局限而带有非批判非革命的保守倾向,使他看不到奴隶制在社会发展中同样也要灭亡而为更高的发展阶段所代替。这就决定着赫拉克利特在谈论运动、转化、产生、消灭的时候至多也不过是直观地描述现象,而看不到这些现象在实质上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因而他对于过程的理解牢牢地为循环论所束缚着。赫拉克利特把运动、转化、产生、消灭的过程理解为一个“确定了”的周期,并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必然性,这就使他对于规律性和必然性的理解又带上了宿命论的色彩。这种宿命论的倾向既和辩证法观点相矛盾,也跟唯物主义精神相违背了,以至于使赫拉克利特不能彻底摆脱宗教观念的束缚而往往把“逻各斯”、规律性、火这些概念比作神。
赫拉克利特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纵然有其不彻底的一面,却毕竟在人类开创文化的时代做出了光辉的贡献,并且在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以及同反动势力和反动的唯心主义哲学进行斗争中留下了不可抹杀的历史功绩。这些都是在今天值得我们纪念的,也是我们应该批判继承和发扬的。现代资产阶级的五花八门的哲学派别各以其公开的和隐蔽的、直接的和间接的方式展开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攻击。这是现代的反动势力在哲学领域对革命力量的进攻,同时也是它对人类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挑战。他们从历史上拾取一切反动没落阶级所使用过并为革命力量所粉碎了的各种粗野的唯心主义这个思想武器的残片,贴上各种新奇的名目:新托马斯主义,存在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实用主义,人格主义……,而人类优秀的哲学遗产却被他们用这些腐朽的哲学所践踏了,纪念赫拉克利特,应该批判继承和发扬他的战斗传统,为不断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
(本文中凡未注明出处的引文,均引自三联书店《古希腊罗马哲学》一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