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阅读
  • 0回复

滑稽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5-07
第6版()
专栏:

滑稽戏
笑嘻嘻
滑稽戏,是一个专演喜剧的剧种。滑稽戏的历史,只有近二十年,即使把它的前身“独脚戏”(类似北方的相声)包括在内,也不过三十多年。1927年春节,江笑笑等两位前辈艺人在上海永安公司的天韵楼游艺场,首创以独脚戏的名称作专场演出。在早期,独脚戏只由一位艺人演出,以后才发展为两人搭档表演。也有人把独脚戏称为“踱觉戏”,这是由于演出的内容都是艺人们在街头巷尾“踱”方步,发“觉”出来的。每一独脚戏的表演时间,约半个小时。便装登台也好,化装演出也好,自始至终使观众笑声不断。到1930年前后,上海的独脚戏已发展到几十档之多。
在第一代的独脚戏演员中,最出名的是王无能、刘春山、江笑笑三位。他们的表演艺术,形成独脚戏的三个流派。王无能被称为“老牌滑稽”,擅长一个“学”字。他能学几十种方言,酒楼饭店中各帮堂倌(即各种籍贯的服务员)的声调,各种小贩的叫卖声,还能用方言演唱京戏。他遗留的节目,如《广东上海话》、《宁绍空城计》(用宁波、绍兴话唱空城计)等,现在仍有演出,或被改编在整本的滑稽戏中。刘春山的擅长是一个“唱”字。他不预先编好唱词,登台时拿起当天的报纸,一边看新闻一边用各种地方戏曲演唱,加以发挥,穿插“噱头”,和辅以滑稽表演,使人捧腹大笑。因而有“潮流滑稽”之称。江笑笑所擅长的是一个“说”字。他善说各种笑话,讽刺旧社会的人情习俗,妙趣横生,并在表演上作高度的夸张,使人喷饭,被称为“社会滑稽”。
1931年1月28日,上海爆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独脚戏艺人们编了许多抗日爱国的说唱。如《一二八大鼓词》,《打鼓骂东洋》,《哭东北》《阴审白川》等等,在群众中起了一定的政治鼓动作用。1937年抗日战争以后,上海虽沦为“孤岛”,独脚戏艺人仍“指桑骂槐”,用隐喻的方式与日本侵略者作斗争,鼓舞人民抗日。汉奸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政府那天,刘春山演出了《汪家大出丧》,斗争之勇敢,讽刺之尖锐,由此可见。在这一阶段,独脚戏形成了以自己短小精悍的艺术形式,密切为当前政治斗争服务的特色。
1941年以后,上海全部为日本侵略者占领,独脚戏的内容以至演唱场地,都受到更大的限制。艺人们为了维持生活,把两人一档的演出,改为几十人联合表演;把独脚戏的一些说唱片断,整理改编,串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分幕演出。这样,滑稽戏便逐步形成了。
第一个滑稽剧团是1942年3月成立的“笑笑剧团”,第一出滑稽戏是《荒乎其唐》。由于演员集中,笑料集中,受到观众欢迎。到1949年解放时止,滑稽戏的内容,对日伪和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和旧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仍有所讽刺;但在同时,为了迎合小市民阶层的低级趣味,戏中掺杂进黄色的、无聊的噱头,在观众中起了不良的影响。
解放以后,滑稽戏走上健康发展的康庄大道。艺人们发扬了艺术为政治服务的传统,在各个政治运动中,演出过《小儿科》、《活捉》、《老账房》、《王老板》、《右派百丑图》等滑稽戏,都受到观众很大的欢迎。讽刺旧社会的滑稽戏《三毛学生意》、《七十二家房客》,也都连演不衰,前者还拍成了电影。这些滑稽戏吸收了独脚戏传流下来的优秀段子,灵活地运用方言、各种地方戏曲的曲调和高度夸张的表演,既综合“学”、“说”、“唱”三个特色,而又有所发展,有所提高。
1958年大跃进以后,滑稽戏艺人尝试用喜剧的形式歌颂社会主义社会和正面人物。这种新型的滑稽戏,如《不夜的村庄》《样样管》、《满园春色》、《满意不满意》、《汪顺仙》等,演出后都极受欢迎,被称为“歌颂性的喜剧”。(附图片)
右图:观众在看滑稽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