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阅读
  • 0回复

古调新声——碗碗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5-07
第6版()
专栏:百花园

古调新声——碗碗腔
田禾
“碗碗腔”是一种优美的皮影戏,流行在陕西关中东部黄河沿岸、华山北麓等地区。由于乐器中有一个铜铃儿形似碗碗,声音比较突出,因而名“碗碗腔”。
“碗碗腔”产生的年代较早,明代已盛行于陕西大荔“同州”朝邑以及渭河南北各县,又以同朝的班子较著名,于是又有“同朝碗碗腔”之称。因为它全班只五人,而唱念主要的由一个人担任,规模小,移动演出便利,适宜于在农村演出,且剧目多大本故事剧,声调娓娓动听,深为群众所喜爱,所以便不胫而走,发展到陕西各地,于是便有“陕北碗碗腔”、“西府碗碗腔”、“洋县碗碗腔”、“韩城碗碗腔”等流派。这种小戏便成了活动在陕西各地农村的主要的剧种了。
“碗碗腔”的特色是曲调幽美动听,音乐清丽委婉,既具有秦地声腔慷慨激昂的风格,又富有缠绵悱恻的特点。而皮人雕工细致、精妙,色彩鲜明和谐,亭台阁榭唯肖唯妙,人物鸟兽皆栩栩如生。弦歌声起,如置身其境。剧词文学性比较强,不少剧本是出自文人的手笔,如清初渭南举人李芳桂(世称李十三),就是最有名的碗碗腔剧作者。
碗碗腔的演唱者,须兼四种乐器的演奏,在碗碗腔行业中称为“前手”,但这种全才不可多得,更由于反动统治阶级对民间文艺事业摧残备至,到解放前几年,碗碗腔几乎濒于绝响。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下,碗碗腔才得到了新生。跃进以来,陕西的戏剧工作者又把这一剧种搬上舞台发展为大型戏曲,在表演艺术、音乐演奏等各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为这一优秀的剧种开辟了更广阔的前途。最近上演的《燕燕》、《借水》、《白玉滇》、《二度梅》等,深为群众所欢迎,现在正在不断地改进提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