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古代的抗旱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5-08
第4版()
专栏:

古代的抗旱田
樊树志
我国古代有一种抗旱田,叫做区田。区田就是把田分成一块一块、一行一行地种植,四面作成水沟,随时灌溉(见《区田图说》)。它的产量,每亩可达数十石,多的甚至上百石。它的耕作方法及产量历来都受到人们的注意。汉代《泛胜之书》首次记载了区田,后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也记载早在商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懂得了种区田的方法,“汤有旱灾,伊尹作为区田,教民粪种,负水浇稼。区田以粪气为美,非必须良田也。诸山陵近邑高危倾阪及丘城上,皆可为区田。”由于它集中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经验,因此区田这种耕作方法一直在民间广泛使用着。《晋书·段灼传》:“(邓)艾欲积谷疆兵以待有事,是岁少雨,又为区种之法。”同书又记载苻坚“以境内旱,课百姓区种”。直到元代,还可以从史书中看到有关区田的记载。
关于区田的耕作方法,历来的农书都有不少记载。《泛胜之书》:“上农区田,大区方深各六寸,间相去九寸,一亩三千七百区,丁男女种十亩。至秋收,区三升粟,亩得百斛。中农区田法,方七寸,深六寸,间相去二尺,一亩千二十七区,丁男女种十亩,秋收粟,亩得五十一石。下农区田法,方九寸,深六寸,间相去三尺,秋收,亩得二十八石。旱即以水沃之。”元代司农司所编纂的《农桑辑要》也记载道:“正月种春大麦,二三月种山药、芋子,三四五月种谷,大、小、豇、绿豆,八月种三麦、豌豆,节次为之……谷豆二麦各料百余区,山药芋子各一十区,通收约四五十石。”可见区田所种的农作物,是多种多样的。明代徐光启撰的《农政全书》说:“按旧说,区田地一亩,阔一十五步,每步五尺,计七十五尺,每一行占地一尺五寸,该分五十行;长一十六步,计八十尺,每行一尺五寸,该分五十四行。长阔相乘,通二千七百区。空一行,种于所种行内,隔一区种一区,除隔空外,可种六百七十五区。每区深一尺,用熟粪一升,与区土相和布谷,匀复,以手按实,令土种相着,苗出看稀稠存留;锄不厌频,旱则浇灌。结子时锄土,深壅其根,以防大风摇摆。”从这些记载看来,区田的特点,在于精耕细作,不一定依赖土地的肥沃,“非必须良田也”,主要依靠施肥、灌溉,并且要“锄不厌频”。区田实具有很大的抗旱能力,从上述的记载可以看出,它往往是在天旱时或缺水的地区特别受到重视。
区田的产量是惊人的。前面所引的《泛胜之书》一段中,已经提到,上农区田“亩得百斛”,中农区田“亩得五十一石”,下农区田“秋收得二十八石”。《齐民要术》说:“区种,天旱常溉之,一亩常收百斛。”这种产量确实是相当高的。
区田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宝贵经验,其中有不少还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研究,使它能为我们大办农业,大办粮食服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