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公社送来“及时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5-09
第2版()
专栏:山东通讯

公社送来“及时雨”
本报记者 姜文品
暴热的太阳和干燥的春风,吸吮着大地的水分。去冬以来下雨很少的鲁西北地区,旱情正在继续发展。但是平原县郭庄人民公社阚庄、小魏庄几个生产大队的社员们,心情不像前些天那样焦燥了,因为黄河的水,正顺着新挖的渠道,潺潺流进苗儿旱得开始发黄的麦田。人们心里充满了喜悦,小伙子乐得蹦高儿,老年人笑得合不拢嘴。大家都说:“公社给送来了及时雨!”
郭庄公社位于黄河北岸。这个公社几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领导扶持下,依靠公社的优越性和自己的双手,修建了大量的引黄灌溉工程,全社80%以上的生产大队基本上实现了自流灌溉。只有引黄渠道下游的小魏庄、阚庄、徐庄等几个大队,因为渠道没有修通,还没有浇上黄河的水,或者只有一小部分农田受了益。
今年春天,小魏庄、阚庄、徐庄几个大队的干部和社员,眼看上游渠里有水,就是浇不了自己的地,心里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来。这几个大队的干部凑在一块计议,准备突击开渠引水。他们临田察勘的渠线是:接着后槐斗渠修,把黄河的水引过徐庄,灌溉小麦。但是,按照这条渠线修,这是一条南北渠道,两头高,当中凹。南面是后槐大队的地,北边是徐庄大队的地,中间的大洼是阚庄大队的。要修这条渠道必须把中间大洼的渠道填起一人多高,徐庄大队的社员觉得工程浩大,怕修不起,没有信心;而阚庄大队的人更不同意这样修,不仅占了他们的好地,就是修好了也只能浇他们队二十多亩地,得益不大,也不积极。问题就这样搁下了,大家依然看着解不了干渴的“近水”而焦燥。
其实,公社领导干部早就考虑这几个大队的引水抗旱问题了。早在春初,公社就派了富有水利工作经验的干部马增,来这里走访群众,调查研究,考虑怎样开渠引水。当这几个大队自己商量引水未获结果的时候,马增又来了。马增这次是根据公社指示,来这里具体组织这几个大队协作修渠的。当他了解到渠线问题是这几个队能否协作修渠的中心问题时,又再次和干部、社员一道临田察看。他发现阚庄村前,有一条由南而来的王庄斗渠,渠道没有过村,停下了。阚庄村东,有一道鱼脊骨地,一直伸向北面的小魏庄。他想:如果把王庄斗渠接过来,在阚庄村前转个弯,顺着村东的鱼脊向北伸去,既浇了阚庄大队的土地,也解决了小魏庄大队的问题,从小魏庄向东一拐,也捎着浇了徐庄大队的地;这样修,还少占好田。他向人们说了自己的想法,这个建议立时吸引了人们。他们又一起勘察了这段地形,都兴高彩烈地表示赞成。
渠线选定了,这几个大队又在马增的主持下,根据公社的建议,经过协商,确定按照各生产队受益面积多少,合理出劳力修渠。各大队出的人工由各队评工记分,付给社员报酬;必要时根据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协作。各生产队也都召开社员大会,经过讨论,接着就动工了。
盼水望眼欲穿的社员们,深深感到公社的统一领导,帮他们解救了燃眉之急。渠道动工那天,人人高兴得像办喜事一样踊跃出工。阚庄大队的饲养员刘保海、崔洪林,也抽出喂好牲口的空隙,参加挖渠;社员刘维苓的姑丈来探亲,也高兴地下了工地。小魏庄大队的社员干得更欢,在党支部书记魏丙刚带领下,八十名社员平均每人每天挖渠道四米多长。他们看到阚庄大队的劳力弱些,就主动提出协作,给代挖了八百米的渠道。就这样,四华里长的斗渠,仅仅四天,就全部完成了。第五天就引进了黄河水,三天浇了麦地七百亩。小魏庄的老社员魏安居看到干渴的麦子“喝”上了黄河水,乐呵呵地捋着胡子说:“去年咱们是超产队,今年引来黄河水,就更有把握超产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