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阅读
  • 0回复

怎样看待《庄子》和庄周哲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5-09
第7版()
专栏:学术动态

怎样看待《庄子》和庄周哲学
关于《庄子》这部书和庄周哲学的问题,最近几个月又发表了一些文章,除关锋的《庄子哲学批判》,(载于《哲学研究》去年7—8期,人民日报去年12月2日摘要刊载),冯友兰的《论庄子》(载于今年2月26日人民日报)外,不久前又有任继愈的《庄子探源》,关锋的《庄子外杂篇初探》,两文都载于《哲学研究》今年第2期。这些文章,有的是对庄周哲学和《庄子》的新探索,有的是对他们自己旧论点的修改和补充。但是,在各家之间,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分歧,现在综合介绍如下:
哪几篇能代表庄周的思想?
《庄子》这部书现存三十三篇,计《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各家都认为,在这三十三篇中,思想和风格很不一致,显然不是同一人的手笔,也不是同一时代、同一学派的作品。那么,要分析庄周哲学,究竟依靠哪几篇呢?这是个先决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意见。
关锋认为,《外杂篇》不是庄周的作品,其中只有《秋水》、《至乐》、《达生》、《山木》、《田子方》、《知北游》、《庚桑楚》七篇是庄子后学的较为完整的篇章,《徐无鬼》、《则阳》、《外物》、《寓言》、《列御寇》五篇是庄子后学的佚文。其余,一部分是老子后学的左派所作,一部分是宋銒、尹文后学所作,一部分是杨朱后学所作。而《内篇》七篇是庄子的作品,却是从来没有发生疑问的;它们的确是一个具有一贯思想的完整的哲学体系。因此,他便把《内篇》七篇作为庄子哲学体系来解剖批判,而以《外杂篇》中和《内篇》七篇观点相一致的作为参考。
冯友兰不同意关锋所说《内篇》七篇一定是庄子自己写的或者庄子一派的人写的意见。他认为,《内篇》中的《逍遥游》、《齐物论》两篇的确后来影响最大。讲庄子应该打破内、外、杂的成见,以这两篇为主,其他篇中有跟这两篇的精神相合的,也可以引用作为说明。
任继愈说,郭象以后的学者都认为《内篇》是庄周的思想或庄周自著,千余年来几乎成为定论。问题恰恰出在这成为定论的《内篇》七篇上。他认为,这七篇的内容决不是庄周的思想,而是后期庄学的思想。因此,他解剖庄周的哲学体系时,以《盗跖》、《马蹄》、《胠箧》、《庚桑楚》、《渔父》、《天地》、《天运》、《天道》、《在宥》、《知北游》等篇为主,而以其他各篇中相类似的观点作为参考。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
关锋认为庄子哲学是彻头彻尾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而任继愈曾于1957年第一期的《新建设》上发表《庄子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一文,认为庄子是古代哲学史上一个杰出的无神论者,他的哲学体系是唯物主义的。在最近的《庄子探源》一文中,任继愈说,几年来对庄周哲学的看法基本上没有改变,只是有不少的修改与补充的意见。冯友兰于1957年认为,从宇宙论方面说,庄子的哲学是唯物主义,但他的人生观,就有更多的唯心主义的成分(详195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哲学史论文集》12页)。1959年,冯友兰又认为,庄子学派所代表的道家思想,基本上已转化为唯心主义,如果其中还有唯物主义的因素,那只是初期道家思想的残余(详《哲学研究》1959年第四期《先秦道家三派的自然观的异同》一文)。最近,他在《论庄子》一文中,却认为庄子哲学是纯粹的主观唯心主义,有一个完整的体系。
关锋认为,庄周哲学体系的基本范畴是“有待”、“无己”、“无待”。“无待”就是绝对,是所谓的“真君”或者道。庄周要在幻想中通过“无己”,消除对立,跳出“有待”的现象界,而和“无待”合而为一。
冯友兰虽然同意关锋对《内篇》的批判见解,但在某些方面仍然提了几个问题。
任继愈说,他完全同意关锋同志对《内篇》的批判见解,也认为《内篇》思想是唯心主义的。但是他说,《内篇》是“后期庄学”,不是庄周的思想。因此三家对庄周的宇宙观和认识论的看法上仍有许多不同。
在宇宙观方面,关锋认为庄周曾经追求一个世界的开始、世界“开始以前”的开始,就不可避免地得出唯心主义的结论:最初产生物质的绝不是物质。
冯友兰却认为,《逍遥游》和《齐物论》都没有谈到万物起源问题。《则阳篇》虽曾提出这个问题,但回答是不可知论。又认为,庄子的道是一个抽象的“全”。由它,庄子达到彻底的虚无主义。
任继愈认为庄周的宇宙观是唯物主义的。他说,庄子在《知北游》里提出一个有哲学思辨意义的问题,追问万物的起源,如果一定拘泥在某一件具体的东西产生另一件具体的东西,这样推论下去,最后非推到上帝不可。所以庄周说,“圣人”不在这些问题上纠缠。在《天运篇》里,庄周又唯物主义地探寻了宇宙形成和起源问题,认为自然现象是金、木、水、火、土“五常”在空间“六极”中运动的结果。任继愈又认为,庄周继承了老子道的观念。庄子的道是万物运行的规律,也是精气和物质,是人和物的最后的物质基础。
在认识论方面,关锋说,庄周认为判定是非有待和认识相对的彼方,可是庄周的彼方正是他自己。由此庄周达到了最主观的主观主义。
冯友兰说,在《齐物论》里,庄子认为至人的心理状态只是一片混沌,他要用“坐忘”的方法来否定知识中一切对是非、善恶等等的分别。这也是虚无主义。
任继愈却认为在庄周的认识论中有唯物主义观点。任继愈说,庄周提出了感性作用和理性作用。他根据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共同原理把认识过程比做照镜子,提出了认识时要使心“静”、“虚”,不杂有主观成见。但是他把虚静强调到绝对化的程度,比作止水、明镜,把认识完全讲成应物被动的过程,把人当作一个没有立场观点的映像机,最多只能达到机械唯物主义的高度。
是辩证法,还是相对主义?
在辩证法思想方面,任继愈认为,庄子对于老子,有所继承,有所发展。庄周也认为事物的发展有它的对立面,并向着它的对立面转化。而且,庄周比老子较多地注意到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不能离开它的条件,看到了事物存在都有它的客观条件。但是,由于老庄的阶级立场和当时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他们的辩证法的正常发展,最后不得不陷入循环论。
冯友兰说,《齐物论》认为“是非”都是一偏之见,这是它的相对主义的理论的一部分。《秋水篇》发挥了这种理论,片面地夸张了对立面互相转化这一个辩证法的普遍的原则,得出完全错误的结论。
关锋认为,老子的辩证法把正反转化看成绝对的,无条件的,而庄子正是从这里向“前”走,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及其质的规定性,事物的质的区别,把彼此、物我、生死、寿夭、是非、祸福等等看作是一样等同的,这样,就走到了相对主义。还说,庄周在论述“有待”范围内事物的时候,也有一些近乎、合乎辩证法的话,但这是构造他的哲学体系的材料,而不是他的哲学的出发点、原则和结论;而且,他的哲学本身也把这些话抹去了。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
任继愈说庄子哲学是唯物主义的,又有辩证法思想,精华部分不算少。他又认为,庄周虽然可能出身于没落贵族,但和小自耕农的思想和身份有着密切关系,庄周的农民小私有者的立场比老子更为鲜明。他们对剥削制度提出尖锐的诅咒,对一切剥削者以及为剥削出谋献策的富贵者也一并攻击。
关锋认为,庄子是有理论的精神堕落,就更加反动。但是,他也“歪打正着”地击中了封建地主统治的某些黑暗现象,而历史上也有些所谓寒士抓住这一方面,对当时的统治者和封建礼教采取消极反抗的态度。但是,就是这一方面,也同时起着使人颓废不振的消极作用。
冯友兰认为,庄子哲学是消极的、反动的,但是他的哲学的一部分在秦汉以后,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对于封建统治的消极反抗的理论基础,这就有一定的积极的意义。
(中华书局通讯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