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多种风格兼收并蓄 各类唱腔共展所长 上海戏剧界举行各流派大会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5-10
第4版()
专栏:

多种风格兼收并蓄 各类唱腔共展所长
上海戏剧界举行各流派大会演
新华社上海9日电 上海戏剧界最近举行好几个剧种的流派会演和不同唱腔、曲调的会唱,使人们不仅看到历史较久、流派最多的京剧正在桃李芬芳、群花争妍;也看到一些历史较短或原来流派较少的一些剧种,也正在形成各具特色的多种流派或多种唱腔、曲调。
前不久举行的沪剧和淮剧唱腔演唱会,以及春节前后举行的独脚戏(滑稽戏的前身)大会串、评弹曲调流派会演,都是集全市著名新老艺人于一堂,精华荟萃,盛极一时。沪剧与滑稽戏是年轻的剧种,不过几十年历史,现在已经形成风格迥异的多种唱腔与表演特色。如沪剧的唱腔,老艺人筱文滨唱来儒雅悠远,苍劲有力,被称之为“文派”。晚一辈的演员吸收了“文派”的精华,现在这一支脉发展得极为旺盛。解洪元的唱腔以沉郁见长,韵味浓厚;邵滨孙以高亢取胜,粗犷刚直;王盘声是潇洒飘逸,婉转优美。这些唱腔都有所继承,而又有所发扬,各具特长。除了生角以外,沪剧旦角中的丁是娥、石筱英、杨飞飞等演员,唱腔也各有千秋,使听众能欣赏到多种风格。
评弹的历史比沪剧、滑稽戏长得多,它的曲调二、三百年来早有陈调(清代乾隆年间陈遇乾所创)、俞调(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俞秀山所创)等流派。近年来评弹曲调已经愈来愈繁,犹如一株大树,枝丫交错。上海市人民评弹团举行的流派会演,便有十二位艺人演唱了十二种曲调的典型“片子”。这些曲调都各有师承,同时兼收并蓄,各展所长。有的淳厚,有的苍劲,有的爽利,有的旋律明快,有的节奏徐缓,有的响弹响唱,气势感人,有的轻弹低唱,缠绵婉转,如此众多的曲调,给人以不同意境的艺术感染,显示出评弹艺术的发展和繁荣。
在流派素有渊源的京剧方面,许多著名流派的后继者也正在迅速地成长。上海京剧院在不久前举行的麒派艺术观摩演出,不但使人看到了麒派创始人周信芳的精湛表演,也看到了他的儿子周少麟和学生沈金波的麒派名剧。上海京剧院的青年演员也举行过一次继承流派的汇报演出,有言派(言菊朋)戏《卧龙吊孝》,杨派(杨宝童)戏《宋江题诗》,梅派(梅兰芳)戏《苏三起解》,程派(程砚秋)戏《三击掌》等。已有一定成就的京剧演员,正在有所师承的基础上,进一步钻研与发扬流派艺术。如童芷苓进一步学习了荀派(荀慧生)唱腔、念白与表演的特点,已改编、加工了《尤三姐》、《金玉奴》等荀派剧;李玉茹在继续钻研程派艺术,已演出过《朱痕记》、《贺后骂殿》等一批程派戏。为了发扬解放前几成绝响的言派艺术,上海京剧院吸收了业余的言派爱好者李家载参加剧院,除已经演出《让徐州》、《上天台》等外,还在准备上演《白帝城》等言派名剧。
在举行流派或不同唱腔、曲调会演、会唱时,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召开了多次的座谈会。大家认为:各剧种在继旧创新,提倡多种风格的表演艺术方面,近年来都有很大成绩,但是,有些唱腔、曲调,虽然已有一定特色,或者在一定范围内已流传着某派某调之称,而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提高。通过会演、会唱,交流经验,相互学习,艺人们继续努力继承传统与发展自己的擅长,无疑将推动各剧种的表演艺术,达到更多样、更繁荣的境地。(附图片)
著名演员朱雪琴、郭彬卿正在演唱长篇弹词“珍珠塔”中的一折
新华社记者 吴化学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