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胞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5-10
第8版()
专栏:

胞波
秦牧
缅甸人民称中国人民做“胞波”,意思是亲戚。看了中、缅总理在一起欢度泼水节的那一类新闻报道,你不能不深深体会到这种亲戚一样的感情。
我因此想起一联串我们和我们周围国家间的一些“胞波”之类关系的事情来了。
1956年,有两位缅甸作家到广州来,我们出面接待。外宾中有一位忽然说他明天要到佛山去探望姑母。一位缅甸作家,姑母为什么会在中国的佛山呢?一问,原来这位缅甸朋友的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缅甸人。他的父亲已经逝世了,但是他深深记住他有一位姑母住在佛山。当他从佛山回来,讲起探亲经过,十分高兴。我也很激动地告诉他,他有亲戚在中国的土地上,我也有亲戚在国外。我的曾祖母是傣族人。大概在咸丰年间吧,我的曾祖父坐帆船到海外去,在异国和一对傣族姊妹结了婚,并且养下孩子,因此我家神龛里,曾祖父的牌位上面,就写着两个没有名姓的“夫人”的字样。
我简单地讲了这段古老的故事,缅甸的作家们不禁感动点头。东南亚各国人民之间,的确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亲戚关系的。
中国和亚洲各个国家、人民间的亲密关系,不仅表现在这一类源远流长的婚姻关系上面,尤其表现在文化交流上。你和各国的朋友们接触,互相探询起对方的习俗和语言,那种彼此影响的程度,真使人感到微妙和惊异。例如日本,文字和我们的文字是这样的相似,以至互相不懂对方语言的人拿起对方的文稿来,都可以看懂一部分的意思,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在朝鲜,保留着许许多多的中国古代习俗,汉代的“献帛礼”,以献一块纺织品当做崇高的仪式,像西藏“献哈达”那样的礼节,在朝鲜就还保存着。屈原辞赋中常常提到的那种高耸的帽子,在中国已经不易见到了,但是在朝鲜却仍存在。在越南,这种相似的地方也许还更多一些。越南人民过春节的时候,也和我国民间向来的情形一样,从“灶君上天”那天开始忙碌起来。他们也准备糯米糕,买盆景,挂年画,贴对联,年画里面也有“牛郎织女”一类的故事。他们除夕晚上也全家吃团年饭。越南人民过春节时,除了采绿叶回家和在门口插迎春竹和我们不同外,其他习俗都是大体相同的。隔我们远些的泰国,语言中也存在这种状况。从一二三四一直数到十,在泰国语言中,有六个数目字的发音和我国潮州语几乎完全一样。
这是真真正正的文化交流,不仅我们影响邻居,邻居也影响了我们。试想一想:中国的宝塔、壁画艺术,今天生长在中国土地上的许多植物,在我们沿海居民中的一部分口语,受到亚洲各国的影响该有多大呀。这种文化关系,真可以说是千丝万缕,源远流长的。
自然,各国人民的友谊,还远不止体现在婚姻关系和文化交流上,尤其体现在为了正义事业的共同斗争和日常交往上,在这些方面,东南亚各国以至整个远东地区人民之间的动人事迹就更加不胜枚举了。中朝、中越、中缅人民并肩抗击侵略者的功业是万世流传的。就是在遥远的印度尼西亚,那潺潺地流过雅加达市区的红河,也不知记录了多少印度尼西亚、中国人民共同对荷兰殖民主义者斗争的历史。
从“胞波”这个词儿使我联想起了这么一联串的事情。现在,在这一片过去饱受帝国主义蹂躏的亚洲地区,有一些国家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亲密无间,亲如一家的;有一些民族独立国家,和我们也保持着十分友好的、兄弟似的关系。有一些国家,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反动派的影响,和我们的关系上还存在一些阴影;更有一些国家,帝国主义的走狗正在当权。但是尽管这样,各国间人民的传统友谊却是不能阻断的。这是一股巨大的历史洪流,它终将冲刷着一切障碍物,完全汇合起来。随着社会主义力量的增长;随着各国人民政治觉悟的提高和帝国主义的衰亡,这种亲密的友谊的发展自然还要更加迅速。终有一天,人民间越过国界,飞过重洋,去访朋友啦,探亲戚啦,会渐渐成为十分普遍的事情,平常到就像今天人们从甲村跑到乙村,从这条街跑到那条街一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