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受人欢迎的流动货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5-11
第3版()
专栏:北京通讯

受人欢迎的流动货车
本报记者 余辉音
北京市米市大街附近几条胡同的许多居民,听说经常上门给他们送货的刘春年又一次当选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都非常高兴。东堂子胡同五十多岁的马奶奶喜孜孜地说:“小刘不知为我们居民操了多少心。把他选上去,再合适也没有啦!”
新的买卖关系
1959年6月,刘春年调到国营米市大街副食品商店。1960年4月,领导上把推流动货车下街售货的任务交给了他。开始,这个小时候在私营肉铺当过学徒的青年人,老惦记着多给商店卖些钱,以为销售额越高,工作成绩就越大。推车下街,总想多带一些价钱贵的、卖得快的商品,货车常常停在靠近大街的人多的地方,对于三分钱酱油、二分钱醋的买卖不大愿意做。因此,居民们对他有些意见。他心里也很苦恼:下街送货本是好事,还不满意,群众的事真难办呀!
话没说出口,他的苦闷就被领导上看出来了。商店党支部书记、经理,利用跟班劳动和一起休息的机会,经常同他谈心。
“小刘,你说我们和顾客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什么关系?”小刘一听楞住了,这个问题他还没有认真想过呢。“虽说是国营商店,也是顾客付款,我们交货,这——大概还是买卖关系吧?”
“不,不这样简单!我们国营商店是社会主义企业,工作不是为了多卖钱,更重要的是千方百计根据群众的需要,组织货源,合理地分配商品,为人民生活服务。我们每个售货员都是人民的勤务员。一分钱的酱油,一分钱的醋,都直接关系到群众的日常生活。我们的工作做好了,就能更好地体现党对群众的关怀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支部书记还找出毛主席写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文章给他看。刘春年如饥如渴地学习了毛主席的著作,仔细地揣摩了支部书记的话,心里豁然开朗,决心改进售货工作,提高服务质量。
党支部又帮他出主意,实行了“访千户,串百家,一人送货百人不出门”的售货方法,对他负责售货的六条胡同的居民,流动巡回供应。副食品商店经营的油、盐、酱、醋、肥皂、糖、碱等几十种日用必需品,他的货车上都应有尽有。
一天,刘春年正推着货车送货,突然遇到瓢泼大雨。别的胡同都走遍了。只剩东堂子胡同还没来得及去。他想:雨下得这么大,老大娘出来买东西滑倒了,小朋友出来淋病了,那可不好。想到这里,就把裤脚一提,找了个麻袋往身上一披,把货车推向东堂子胡同。到二十三号门前,刚一敲梆子,过去曾经批评他服务态度不好的郭老奶奶,提着一个油瓶走出来,笑眯眯地说:“小刘呀,你来得正好。我们家酱油吃完了,正愁下雨不好上街买呢。”说着话,看到小刘头发和衣服上都往下淌水,她连忙放下瓶子,到屋里拿来一顶草帽给他戴上。隔壁二十四号的黄家大姐从家里拿出一件崭新的雨衣,对他说:“新社会的售货员就是好,下这么大雨还来送货,快穿上我的雨衣,别淋坏了身子;什么时候不用再拿来。”……居民们的热情关怀,使刘春年觉得浑身暖烘烘的。心里想:在我们的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是多么好啊!
“你真是知心人”
刘春年每次出车以前,总是尽可能地把各种货物带全,而且把各种货物的质量、特点、使用和保管方法摸得清清楚楚。自己不懂的,就虚心向店里业务组的售货员、附近饭店的厨师以及有经验的居民们请教。他不但在顾客询问各种货物的优点、缺点和价格的时候,总是耐心、亲切地回答,而且设身处地帮着出主意。例如,家庭主妇要买盐腌制咸菜时,他就建议她们买味道咸、价格便宜的大盐;有些机关干部平常在食堂吃饭,只是星期天在家里做饭,他就向他们推荐盐粒细、使用方便、价格稍贵的精盐。
刘春年同这个地区的医生、街道服务站、户籍警、居民小组生活联络员以及广大居民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哪家是孤老户,哪家有病人、残废人,哪家小孩出麻疹,哪家有产妇,他都了解,都注意尽量满足他们的特殊需要。老年退休女工张黛珍,儿子在东北当矿工,自己单身住在东堂子胡同,血压又比较高,他就按时把她需要的各种副食品一直送到她屋里,并且注意不使她吃带刺激性的东西。东堂子胡同的一个韩大嫂生了孩子,在她出院前两天,刘春年就把产妇需要的红糖、鸡蛋、猪肉、排骨等送到她家。一家人感动地说:“我们还没有安排出院的事呢,难为你倒给办全了。你可真是知心人啊!”住在遂安伯胡同的机关干部王志礼要出差到太原去,正好碰到妻子分娩,家中无人照顾。刘春年主动找到他说:“你放心去吧,家里的事我和大伙给办。”他除了按时给产妇送各种副食品,还抽空替她上街买柴、米、蔬菜,同时找到隔壁一位热心的老大娘帮产妇烧饭做菜,打扫卫生。下班以后,他还经常来探望。发现产妇奶不够,马上就给送来奶粉。王志礼出差五十多天回来,看到妻子、小孩身体都很健康,高兴得骑上自行车满街找刘春年,向他致谢。
“双职工”的“总管家”
一天,刘春年推着流动货车来到东堂子胡同一个院落,发现全院十七户人家,除了八户有老人在家以外,别家都锁着门。这九家都是“双职工”户(夫妇两人都工作)。他出车时,他们已经上班去了;收车时,他们还没有回来。刘春年仔细琢磨起来:这些同志有些什么需要?他们要买的东西什么时候买呢?他早起晚睡,趁“双职工”在家时挨家访问,果然了解到他们在生活安排上确有一些不方便之处。
刘春年把职工群众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一心想把职工们的生活琐事揽过来,让他们休息时能休息好,工作时能集中精力搞好工作。有一段时间,他特意在早晨、晚上和星期天去给“双职工”户送货。但是不论什么时候,总有一些人碰不上,有的连去几次都不在家。这又该怎么办呢?他一面推着车子走路,一面苦苦思索。一抬头,无意中看到一家门上的一只牛奶箱。心里一亮:在“双职工”户的门上钉上一个要货箱,不就把问题解决了吗?
在商店领导人员的支持下,他连夜找了一些废肥皂箱改制成要货箱,征得几家“双职工”户的同意,首先进行试验。顾客和他各拿一把要货箱的钥匙,顾客把需要买的东西写在纸条上放进箱内,由他定时开箱,照单付货收款。就这样,他经常和这些看不见的顾客打交道,把各种日用副食品及时送到他们手里。
后来,有五十多户没有老人和大孩子的“双职工”家庭,采用了这种办法。有的“双职工”户还干脆每月把计划购买副食品的钱一下子都交给他。看到顾客这样信赖自己,小刘心里非常激动:解放前在王府井一家肉铺当学徒时,给大宅门送肉,人家怕他偷东西,根本不放他进门;没想到在新社会为顾客做了这点事,就得到顾客们这样高度的信任!他把顾客们交来的钱,都代存在街道小银行里,一户立一个存款折子,买一件东西记一笔账,做到一笔不错,一钱不丢。
现在,他又主动同街道上的粮店、煤厂、服务站联系好,利用自己送货上门的机会,替“双职工”户买煤和劈柴,取送拆洗的衣物被褥。有些老大娘笑着夸奖他:小刘,你简直成了“双职工”的“总管家”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