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从亏本到盈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5-12
第2版()
专栏:江苏通讯

从亏本到盈余
新华日报记者 张熙
新华社记者 蒋青萍
江苏常州搭建竹器厂1、2月份与3月份的生产条件相同,但是在企业财务上,却出现了一亏一盈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1月份亏本八千二百八十九元,2月份亏本四千一百九十三元,而3月份盈余三万四千三百一十元。这里提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1、2月份为什么会亏本?3月份又怎样变为盈余?
这个厂的主要产品是竹器农具和竹器日用品,也兼营建筑工程上的搭脚手架和工棚等业务。几年来,他们生产的农具和部分日用品一直亏本,但是兼营建筑业务的利润较大,弥补了亏本部分。从整个企业来看,每年上缴给国家的利润是逐年增加的。今年由于建筑工程方面的任务减少了,农具和日用品的亏本问题就突现出来了。
厂的领导干部曾经多次分析研究,想找到一条解决亏本的途径。他们分析来分析去,都认为原料价格高、成品出售价格低,是造成亏本的主要原因。因此,曾经几次打报告给上级领导部门,要求国家补贴或者提高产品的出售价格。上级领导部门从国家利益和群众利益考虑,没有同意他们的要求,指示他们从企业内部开源节流,降低生产成本。有的干部在思想上一时转不过弯来,就说:多生产多亏本,少生产少亏本,不生产不亏本,不如少生产或不生产农具和日用品,另找门路。工厂领导上考虑到这些产品是农业和人民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就是亏本也要生产,决心从企业内部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一天,工人出身的党支部书记王笃志在第一车间竹筷生产小组,看到工人在一根长长的毛竹上锯下三节竹筷以后,剩下的一段竹料就放在那里。这段竹料引起了他的注意:既不能做筷子,又派什么用场呢?他问工人,工人说能做三只竹碗。可是又有工人说:“当地群众没有使用竹碗的习惯,许多竹碗都在仓库里睡觉。”王笃志一听这话,又产生了一个问题:不生产竹碗,能不能做别的东西?他与工人商量,工人告诉他:我们市里的几十家纺织工厂都需要打包棒,市场上又不容易买到,我们只要把这段做竹碗的竹料放长一些,就可以生产十根打包棒。王笃志又同工人算了一笔账:原来一根毛竹做一百八十双竹筷,售一元八角,另外做三只竹碗卖三角,合计二元一角,而毛竹的成本是二元八角,结果要亏本七角。如果把做竹碗的竹料放长一些,改为生产打包棒,每根售二角二分,十根就是二元二角,原来做一百八十双竹筷的竹料还可以做竹筷一百四十双,售价一元四角,合计共收入三元六角。这样就可以由原来亏本七角转为盈余八角。
从这个事例中,王笃志受到很大启发,决心对各种产品的成本作一次全面的调查研究,摸它个水落石出。他和厂长等主要干部商量后,就领导生产、财务、供销等各方面的部分管理人员,成立产品成本核算小组,对桶夹、苗篮、垫?等十二种农业用产品的成本,从用料、工时、管理费用等方面,逐个进行核算。例如垫?,从劈篾到编织为成品,是由工人单独操作的,一个人一天只能生产两只。每只垫?的生产成本为一元九角三分六厘,其中工资支出达七角二分,而出售价格只有一元八角四分,要亏本九分六厘。成本核算小组和工人们一道研究后,只要把个人单独操作改为流水作业,每人每天的生产效率就可以从二只提高到二只半,每只生产成本中的工资部分就由七角二分降低为五角七分六厘。这样,可从亏本九分六厘到盈余五分钱。桶夹是用一寸阔的竹片做的,而桶夹的阔度只要六分,工人拿着竹片左边一刀,右边一刀,把多余部分削成废料。如果把多余部分削成为四分阔的整料,作为编织另一种产品——土达的材料,就不仅可以使桶夹不亏本,而且能使土达也不亏本了。
他们通过这样全面仔细的核算成本,找到了造成产品亏本的主要原因,是用料不当、劳动生产率不高和产品设计不合理。通过这次调查研究,还使全厂干部都受到一次活生生的勤俭办厂的教育。王笃志说:“过去所以找不到产品亏本的真正原因,主要是我们干部思想上存在着一种想法:亏了本不要我们掏腰包;有了盈余也不上自己的腰包。因此也就不能眼睛向下,深入群众,精打细算搞好生产。”
亏本的真正原因找到了,摆在他们面前的任务是怎样使每个生产者都关心变亏本为盈余的问题。王笃志感到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把成本交给工人自己掌握,使每个工人不仅知道他自己每天生产多少产品,而且要知道这些产品的盈亏情况。经过发动职工群众讨论,他们建立了小组成本核算制度,制订出每个产品的工时定额、材料消耗定额等。这样,每个工人都具体地了解到他每天要生产多少产品,耗用多少材料,才能做到盈余。于是,大家互比互赛,天天核算,想各种办法降低生产成本。第一车间董兴亮小组的十二个工人,过去平均每人每天生产三只竹篮,每只竹篮要亏本一角七分。工人们经过具体核算后,了解到只要每人每天做四只半竹篮,加上巧用料,就可以不亏本,甚至还有盈余。全组工人就纷纷想办法提高生产效率。编篮底本来是弯着腰蹲在地上干的,编一只就要站起来歇一歇,工人薛国生创造了一个编篮底的模具,坐在模具跟前编织,生产效率提高一倍,而且比以前轻松。他们又使用劈篾机代替手工劈篾,劈篾工由四个人减少到二个人。这样,全组平均每天生产的竹篮由三十多只提高到五十五只。最近还达到八十多只,而且竹篮的规格统一,质量比过去还好。他们还精打细算,巧用材料,原来一根竹子做不到三只竹篮,现在可以做三只多。由于生产效率提高和用料节省,这个组就由亏本到不亏本,还略有盈余。
这个厂采取各种降低成本的办法以后,全厂所生产的十六种竹器农具就都由亏本变为了盈余;部分日用品也有的不亏而有盈余了,有的亏得少了。全厂的工人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产量、质量都比过去提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