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七年如一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5-12
第5版()
专栏:兄弟国家新人新事

七年如一日
朝鲜人民军残废军人高哲勋,转业后七年如一日,发扬革命军人的光荣传统,艰苦奋斗,投身农业生产,以三口小猪起家,办起了蓬勃发展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建设了一座化学工厂。
1953年10月,一个阳光和煦的晌午,高哲勋身背着破旧的背囊,拖着新装的假腿,一瘸一拐地来到了离三八线不远的山村智峰山。他在转业后,不愿坐享国家补助金,而自动来到这个曾经同美国侵略者浴血战斗过的地方,决心用自己的双手,使那些被战火烧成废墟的山村重放光彩。
朝鲜劳动党党员高哲勋和他的三个朋友初到山村时,既没有生产基金,又缺乏肥料和生产工具。但是困难没有使他们畏惧,他们信心百倍,决心自力更生。只向人民委员会要了三口小猪,就订出发展山村农业生产的计划。他们一面养猪积肥,一面垦荒种菜。他们播种的白菜、黄瓜、豌豆等都长得很好,眼看就要收获了,可是洪水突然爆发,把所种的蔬菜全部冲光。
第一个失败没有使他们气馁。一等洪水退走,他们就早出晚归地重新种秋菜。经过精心管理,终于获得丰收。他们把出售蔬菜所得的钱当作扩大生产的基金。由于生产扩大,他们的伙伴在1956年时增加到了十六个人。他们正式组织了荣誉军人生产合作社。这个合作社在发展生产中巩固起来,1959年扩大到四十户。社员们在荒僻的山村里,盖起了新住宅、商店、俱乐部、浴室和公共食堂,添置了汽车。每家每户都有收音机。合作社的生产基金十分雄厚,附近的居民都把这个新建的山村叫做“荣军文化村”。
1960年,在大闹生产技术革新中,高哲勋为了满足农村的需要,决心用土法生产苏打。这个想法虽然立刻得到了地方干部和群众的热情支持,但是荣誉军人合作社的某些同志却不同意这样做,因为生产苏打必须停止磨面和加工业务,需要另起炉灶,多花费资金,而且生产苏打获利很少。
高哲勋耐心地说服同伴们:“挣钱不是我们的目的,只要对农民有益,哪怕改业或投入再多的资金也要干。做一个革命荣誉军人,如果不关心广大农民的需要,那就对不起党,对不起国家。”高哲勋的话深深地打动了同志们的心,大家终于同意了他的建议。
制造苏打,对高哲勋来说,也是第一次。但是他坚决听党的话,打破神秘观念,同社员们一道,全力以赴地投入了试制工作。经过六个月的努力,终于用土法制成了合乎标准的优质苏打。朝鲜北部的农民把这种苏打叫做“开城苏打”。党和人民委员会把高哲勋领导的苏打工厂命名为“板门店荣誉军人化学工厂”。社员们一致选高哲勋当厂长,因为人们都相信,高哲勋能在党的政策的光辉的指导下,在千里马运动中领导大家不断前进,为党和人民做出更有益的事。 (德烈)(附图片)
洪炉 插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